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映像——斯皮尔博格

  

  

斯蒂芬的孤独

  《ET》中的小男孩艾里奥特是个孤独的孩子,母亲刚刚离婚,无暇顾及他的感受,上中学的哥哥自己有一帮伙伴,不愿意带弟弟玩,刚懂点事儿的妹妹一副古灵精怪的样子,小小年纪就有一肚子的盘算。艾里奥特仿佛是这个家庭里最多余的人。

  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就这样继续着,直到有一天一个外星人不请自到的出现了。

  斯皮尔博格于1982年拍摄的这部《ET》被认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自己也承认,《ET》中的艾里奥特其实就是自己童年的翻版。


  斯皮尔博格生于1946年的俄亥俄洲辛辛纳提,在这个家庭中,父亲阿诺德就职于正在崛起的电子计算机行业,工作繁忙,很少在家。母亲丽厄·斯皮尔博格是一个小型室内交响乐团的钢琴师。斯皮尔博格还有三个天生喜欢大惊小怪的妹妹,《E.T.》中由幼年的巴丽摩尔扮演的那个总是喜欢突然尖叫、说话没边没沿儿的小妹妹盖尔蒂,就是他这3个妹妹的混合体。

  作为家庭里唯一的男孩子,斯皮尔博格幼年时代在家中的孤独是可以想象的,然而在学校里的斯蒂芬则更加糟糕,他身材瘦弱,行动迟缓,运动课从来都是不及格,加上家庭总是搬来搬去,所以很难交上朋友。在学习方面,他甚至比最一般的学生还要差,他尤其是讨厌生物课,因为解剖青蛙的试验让他难以忍受。当然这个情节也被他用到了《ET》当中。

  但是,童年的孤独生活却帮助斯皮尔博格拥有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因为他发现作白日梦是排解孤独最好的手段。他的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孤独小男孩”的形象往往都对于天空、宇宙和未来有着美好而纯真的幻想。

  在斯皮尔博格1987年拍摄的《太阳帝国》中,小男孩吉姆同父母一起生活在30年代末的上海,从小娇生惯养的吉姆有一个翱翔蓝天的梦想,然而很快战争爆发了,驾驶着吉姆最心仪的零式战斗机的日本法西斯大举进攻上海,在逃难的人群中吉姆与家人失散。

  小吉姆独自一人回到家里。从影片的第三十二分钟开始,斯皮尔博格用了将近四分钟的时间来表现小吉姆的无助与失落。

  整场戏中没有一句对白,镜头始终默默的注视着在人去楼空的家里四处游荡的小吉姆,导演利用光影、构图和镜头的运动将吉姆孤独与绝望的困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但是在斯皮尔博格看来孤独并不意味着彻底的绝望。在这场戏中,小吉姆在房间里骑着自行车肆无忌惮的穿行的镜头表明,斯皮尔博格认为一个完全丧失了父母和家庭的呵护的男孩同时也完全拥有了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吉姆在上海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不久后失去生活依靠的他被关进了日本的战俘集中营。在这里他混迹于各国战俘和日本侵略者之间,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变成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的小混混。

  在电影结束时,日军投降后,吉姆在空无一人的集中营里骑着自行车奔驰,同他的笑声一起响起的是欢快雄壮的音乐,我们发现即便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斯皮尔博格表现的还是象一个天真的孩子。

  当然,孤独中的凄凉终归在所难免,但是斯皮尔博格在前期和中期的创作中一直试图给这种孤独穿上一层温情的外衣,无论是《ET》中外表柔弱的艾里奥特和外星人还是《太阳帝国》中陷入绝境的吉姆,他们在最后获得人生成长的同时也都重新获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在拍摄于2001年科幻影片《人工智能》中,斯皮尔博格似乎尝试着改变他一贯的温情。

  当然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源自特力独行的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人工智能》本来是库布里克生前非常希望拍摄的一部影片,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直到去世库布里克也一直没能将他这部电影列入拍摄计划,继承了大师遗志的斯皮尔博格接手这部影片时发现,库布里克已经为他打下了一个完美的基础,甚至许多场景库布里克都已经亲手绘制出来。

  《人工智能》讲述的是,小机器人戴维在被收养他的人类父母抛弃后,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孩,以期重新获得父母之爱的心酸故事。小机器人戴维是科学家研制的新型产品,他被送到亨利和莫尼卡夫妇家中,来替代他们刚刚死去的儿子。

  一开始,莫尼卡不能接受戴维的出现,因为他被制作的太象一个真正的小孩了,看到他,莫尼卡都会想起自己死去的儿子。

  做为新型的智能机器,戴维被设计成需要得到主人的真爱。他开始以自己的纯真和善良赢得莫尼卡的关怀,在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种类似亲生母子的关系。

  但是戴维幸福的生活却是如此的短暂,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不久之后莫尼卡的亲生儿子又被救活了,他的重新出现使得莫尼卡的所有母爱全部回到亲生儿子身上,戴维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戴维认为自己是一个真人并有资格获得母亲真爱的想法,不过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天真幻想。因为在他深爱的母亲看来,对比亲生儿子,戴维不过是一个高级玩具而已。

  在发生一系列的冲突之后,莫尼卡终于再也不能忍受戴维的存在,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她将戴维丢弃在丛林里。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对于人性进行全新角度的的探讨以外,还体现出原创者库布里克对于人类未来的深切忧虑。影片中设定的主要场景包括温馨的家庭、血腥的机器人屠宰场以及被大水淹没充满末世之感的曼哈顿。

  从空间排列顺序上不难看出,对于人类的未来,原创者库布里克是相当悲观的。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应该抛弃掉所有虚假的温情,并引领人类在绝望中重建新的希望。机器人戴维的未来显然是不能建立在简单的亲情之上的,他获得救赎的途径应该是崭新的,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道路。

  斯皮尔博格在一系列的电影中对他幼年时代的孤独感进行着诠释。相比较而言,《人工智能》中小机器人戴维面临的孤独处境显得更加残酷。但是影片的结尾,斯皮尔博格却仍然带领着观众回到了他一贯的温情当中。

  两千年过去了,地球上的生命已经灭绝。小机器人戴维在外星人的帮助下,使死去的养母重新复活,断裂了两千多年的亲情被重新弥补。这个结尾中戴维过去的家被表现的极尽温馨,他和母亲之间情感的弥合又重新经过了细致的铺垫。但即便如此,这个冗长的结尾还是显得和整部影片的格调很不统一。当然,这很可能又是斯皮尔博格同好莱坞商业机制妥协的产物,因为在大制片商看来,一个悲剧性的或者超出一般观众理解能力的结尾都是不被接受的。

<<上一页下一页>>
第6页
(编辑:小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