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走进幕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论?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29日 11:24

  作者:《第十放映室》编导张勇

  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自己,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较劲。如果说你是一个在大众媒体供职的所谓职业影评人,那么就请你在电影上映前客观地告诉那些还没来得及看电影的观众,这个电影是一个什么水准,是否值得花钱买票,看电影的时候什么地方最好看等等。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至于那些现在报刊上流行的那种动不动就涉及“道德正确”和“历史细节”的影评,我建议他们在写这些东西之前最好是先确认一下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再去发挥。因为以这样高尚的名义作出判断是人人都会而且张口就来的,但是在你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沾沾自喜时,请回头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这样的观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如果只是就电影本身就事论事,那么电影评论就会成为一个专业并且愉快的事情。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专业,是因为人们很难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说三道四,除非你不怕露怯。而某些打着“梦想推动生活”一类口号的媒体上伪汪国真似的散文小品加呓语,就不能再混迹电影评论之中,除了混淆大家的视听之外并不能带给大家什么更有益的东西。

  只是现在的状况很明显不是这个样子。永远都是谁的嗓门大谁就能吸引注意力,谁就能占更多地盘,谁就能接着用更大的嗓门制造噪音。观众反而是这些所谓的影评家们不再关注的群体,他们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迅速地对电影失去了兴趣。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受害者,在《英雄》还没有上映之前,我就已经被各种关于该片道德和历史细节上的争论以及毫无节制的引申阐述给搞坏了胃口——一个电影在还没有上映之前,我就已经对它所有的情节都了如指掌,而且比导演还要熟悉该片可能引申出的含义,你说我怎么还能提得起兴趣看这个电影呢?

  观众是永远不会有错的,那么出问题的一定是现在的电影评论。

  长期以来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缺席,导致中国一直缺乏相应的商业电影评论体系。起初大家先是在病态的环境下全国人民看八部样板戏,然后是在一种饥渴的环境下看诸如《庐山恋》这样的片子,好不容易等电影环境好一点了,没几年盗版VCD、DVD又进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观众,对商业电影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电影评论是缺乏认识的。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电影评论,它的萌生是出自一个和其他国家电影评论完全不同的土壤——盗版DVD!这些影碟和国内电影市场相比优势在于,内容涵盖广泛,价格低廉,购买和观赏便利,这些特点与中国的银幕资源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数量广大的电影爱好者来说完全是及时雨。随着电影爱好者培养起来的DVD市场不断扩大和泛滥,普通电影观众才有机会打破中国电影的拷贝资源垄断,看到了连其他国家影迷很难得有机会看到的大量国外电影。由此建立的电影或者说影碟评论完全是依靠盗版DVD市场才建立起了基本的电影审美观和评价体系,并由此发展出一个完全是以看碟为基础的畸形电影评价体系。

  因为这些评论电影的方式是建立在看碟的基础上,观众的观看效果和真正的银幕效果相差甚远,所以评论者会更容易关注那些非可视性的因素上,比如说片中的思想含义等方面,而对电影的票房意识缺乏感受。但是电影的票房意识实际上体现了电影本身对观众的尊重甚至迎合,观众和电影长期在这个方面缺乏互动就会导致现在我们经常看见的影评方式——影评和电影完全脱节,大家都在各说各话,谁都不搭理谁,彼此缺乏了解和尊重。写影评的觉得拍电影的傻,而拍电影的也觉得写影评的傻,而电影票房自己在一边傻着。

  同时,因为近年来国产电影的不景气,使得电影观众在电影市场中缺乏实际的影响力和选择权,相应的电影评论对于影响观众的电影消费能力也作用甚微,这就更使得商业电影生产和发行体系缺乏对于电影评论行业的支持和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评论要么沦为普通大众媒体中行业记者的自留地,如果碰上无良的记者,那所谓的电影评论就完全沦为勒索电影发行方的人质;要么电影评论就成为某些专业电影媒体中自说自话的愤青园地,借着电影评论说自己的那点事儿。而观众则迷失在话语的喧嚣中,继续着对电影的误解或者误读。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影评论和电影本身充满怨气的对峙,也许是必然结局。

  从一年前《英雄》所受到的媒体评论来看,我们会发现,重建或者开创商业电影的传统会有多么艰难——一部制作精良而且是全明星阵容的国产商业大片,居然会受到如此之多的道德的诘问!但是当我们看到它的票房超过两亿时,对于中国电影真正关心的人们,你们真的要反思一下,我们的电影评论到底该向什么方向走了。

(编辑:小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