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3日 12:16 来源:新华社
“分享过去,分享光荣;感受大家风范……”2月5日22时10分,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大型人物访谈节目《大家》准时播出。
《大家》开播于2003年5月18日,访谈对象主要是我国科教文卫等领域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这期节目的嘉宾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这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大家却从不爱上电视。”《大家》制片人李向东说,“自创办之日起我们就开始联系,两年半后王先生才同意采访请求。”
节目的许多嘉宾都和王大珩一样,虽然有极高的声望,但几乎都淡泊名利不愿宣传自己。面对这样的矛盾,《大家》从不放弃,迄今已有100多位各学科泰斗级人物走进演播室,制作播出130多期节目。
“大家”既指少数著名专家,又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而《大家》则努力让个别的“大家”走近大众。节目从命名开始,就显露出在矛盾中行走的足印。让“大家”讲述平常事,提高收视率但更坚持节目品质……支撑《大家》在矛盾浪尖上驻足的,是传媒人的社会责任。央视科教节目制作中心总编辑薛继军说:“《大家》不仅是一档电视节目,同时肩负着资料抢救、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等任务。”
“这些‘大家’中许多人年届高龄,曾与世纪同行,他们的经历汇总起来就可能是一部社会变迁史。”薛继军说,留下他们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需要提到的是,目前已有陈省身、王朝闻、启功等七位曾接受采访的“大家”辞世,因此有观众来信称:“《大家》是一项文化抢救工程。”
除史料价值外,薛继军认为,节目的最大价值来自其所面对的人物本身。坚持真理、民族气节、爱国情结,这些名词在他们身上不再是单纯的概念:74岁的传染病专家姜素椿在抗击非典的一线经历生死考验,为人类战胜非典摸索出宝贵经验;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为中国气象事业奉献一生;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第一次让汉语致辞声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大厅响起……
面对这些分量极重的人物,《大家》没有把他们神化,而是从常人的角度挖掘他们成功之处。薛继军说:“我们就是让‘大家’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谈他们的思想碰撞,通过他们的故事去感染人、影响人。”一位观众看了访问美学家王朝闻的节目后来信说:“《大家》让‘大家’从平静、‘死板’的著作中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他们无论是学问还是做人,都值得我学习。”
作为现代电视传媒人,《大家》的主创人员深知必须争取更多观众,以争取更大的传播效果。但他们从不因此而改变《大家》的教育品格和文化品位,而是精心策划每期节目。“我们坚信《大家》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吸引力。”李向东说。这种信念在几千件观众的来电来信中得到了回应。
两年多来,《大家》的收视率稳步上升,影响力不断增强。2005年9月,《大家》跻身央视一套,成为与《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并列的七个央视精品节目之一。这是大家的眼光,也是《大家》的魅力。(新华社记者周婷玉、田雨)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