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自主创新榜】袁隆平的新目标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2日 20:23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品牌价值已经超过1000亿,但他从没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

  1976年,在袁隆平主持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究并生产利用杂交水稻的国家。至今杂交稻的推广已经累计增产稻谷4000亿公斤,每年就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国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评价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可刚进入超级稻领域时,最流行的理论,是早我们十年起步的国际水稻所从形态改良角度设计的这种头顶大遂,小叶片的超级稻新株型。但袁隆平对这种不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的株型设计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在云南、江苏等地发现了这种直立大叶片,谷穗下垂的高产品种后,袁隆平重新提出了我国自己的超级稻新株型,并结合了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短短十年间,当最早开始超级稻计划的日本还在亩产440公斤的水平上徘徊时,我国则连续实现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目标,推广后又累计增产粮食超过50亿公斤。刚刚迈入2006年,已经76岁的袁隆平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到2006年,我们争取有一公顷两公顷(水稻)平均(亩)产量能够上到900公斤。

  一旦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意味着每年增产的粮食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但900公斤这个数字要比目前国外超级稻研究最领先水平整整高出了一倍,怎么突破?袁隆平瞄准了正兴起的分子生物学。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员 朱运昌:现在新的东西,新的想法出来了,他(接受)很快,你看我们现在专门建了分子实验楼。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下一步(如果)真正实现(亩产)900公斤,我就要提出1000公斤的目标。

  创新箴言

  理论不迷信权威、方法不因循守旧,袁隆平的创新之路让中国杂交稻研究引领世界。

责编:武林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