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15:09 来源:
世界新闻报消息:
“我们支持伊朗发展和平核技术。这是伊朗的权利,也是其他所有想和平利用核能国家的权利。那些试图反对这一权利的国家并不能够提出令人信服或者合乎逻辑的理由。”——叙利亚总统巴沙尔
2006年1月19日,叙利亚大马士革机场笼罩着一种别样的气氛,安全保卫人员井然有序地行使着自己的职责,前来迎接到访客人的叙利亚外长沙雷神色肃然。随着一架专机徐徐降落,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缓步迈出机舱,开始自己就任总统以来对叙利亚的首次访问。作为中东地区最令美国头疼的两个国家,值此伊朗核问题波谲云诡之际,内贾德访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种种猜测。
内贾德式的“远交近攻”
作为执政尚不足半年的伊朗新任总统,内贾德以自己极富个性的执政风格和直言不讳的硬汉外交形象震惊国际社会。2005年被包括《时代周刊》在内的美国、俄罗斯及中东三家媒体评为年度全球风云人物之一。
此次面对美欧的频频施压,内贾德一方面多次发表强硬表态,坚持伊朗拥有开展核研究计划的权利;另一方面则从军政诸方面综合考虑,运用合纵连横之术,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布子谋势,从突访叙利亚入手,向世人展示了内贾德式的“远交近攻”。
访问叙利亚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围堵策略:目前美国对伊朗已逐渐形成左右钳制之势,伊朗东部为阿富汗及中亚地区,美国人通过派驻十余个军事基地加强了对该区域的控制。伊朗西部为伊拉克,大批驻伊美军主导着该地区的军政局势。在与相邻国家交往受到围堵不利的情况下,内贾德独辟蹊径地对叙利亚进行访问,在继续表明支持叙利亚抵抗国际社会压力的立场,拉近两国间固有友好关系同时,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伊朗并没有被‘捆住手脚’”。
凸显伊叙友好将提醒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中东一向是大国角力之地,尤以美、欧、俄三方的拼抢最为激烈,美国将以色列作为在该地区博弈的战略支点;欧盟注重培育和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关系;强烈反对美国在中东的霸权和扩张的叙利亚、伊朗则是俄罗斯用来牵制美国人的棋子,两国自俄罗斯引进的大批武器装备就是佐证。
美国的“大中东计划”早已引起俄罗斯的警觉。通过访叙突出彼此间友好关系,内贾德可以不动声色地提醒俄罗斯,伊叙这对“难兄难弟”对于维护俄在中东的利益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促使俄罗斯加大对伊朗的支持,借助大国间的竞争对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构成掣肘。
反美同盟真的会形成吗?
此次内贾德访叙是两国首脑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的第二次会晤。在目前伊叙都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大压力的形势下,两国加强团结、相互支持、强化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的举动特别引人瞩目。
针对此次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发表明确支持伊朗核计划的声明,有分析人士认为,伊朗和叙利亚正在朝着地区性反美同盟的方向发展。这一结盟真的会形成吗?答案是否定的。概括地说,可以从以下三种情形进行思考:
投桃报李说:从历史上看,伊叙两国有采取一致行动对付共同敌人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由于叙利亚已故总统阿萨德和伊拉克的萨达姆有私仇,叙利亚是在两伊战争中惟一支持伊朗的阿拉伯国家。当时巴格达切断了通往叙利亚的输油管道,伊朗则以弥补这一缺额进行回报。
但是随着老一代领导人的逝去,昔日影响国家决策的个人行为已不复存在。2005年伊朗政府曾就哈里里遇刺事件公开支持叙利亚,因此巴沙尔的声明也许只是对伊朗方面的回报,并不能作为双方结盟的证据。
犄角之势说:在西方人眼里,伊朗和叙利亚的“结盟”曾经给了在黎巴嫩的美国利益沉重打击。当以色列在1982年袭击黎巴嫩时,伊朗向黎巴嫩派出了伊斯兰革命卫队,负责组建并培训什叶派真主党民兵。叙利亚则指挥亲叙利亚的“阿迈勒”运动,伊叙在黎巴嫩的合作不仅在当时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而且打开了日后针对美国实施非对称打击的潘多拉魔盒。
但是伊叙的军事实力确实有限,有军事评论人士称“它们联合起来将有能力加剧伊拉克的混乱局面”。其言外之意是,即使伊叙联手,两国仍然只是擅长进行游击式的袭击,而不具备相互呼应地展开正规军事行动的能力。
唇亡齿寒说:日前披露的一份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内部分析报告指出,之所以伊朗下决心加快核武器的研发进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目前叙利亚在黎巴嫩面临的不利局面的忧虑。
该报告称,“从战略角度来看,叙利亚国内局势的任何变化及不稳定,都将削弱伊朗反击犹太政权威胁的实力。”伊朗担心在叙利亚被迫全部撤出驻黎巴嫩武装力量后,西方国家将极力阻止伊朗获得核能力。
另一方面,叙利亚也担心在伊朗核问题解决后将承受美国更加集中的打压。共同面对的困境和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是巴沙尔总统发表声明的初衷。伊叙两国建立联合阵线共同抵御外界压力、进而改变自身生存条件也是现实和迫切的要求,但是将这一切上升到“反美同盟”则显得有些言过其实。
链接:叙利亚-伊朗关系发展大事记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叙利亚改变此前对亲美的伊朗政府的仇视,两国开始发展友好关系。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叙利亚是唯一支持伊朗的阿拉伯国家。
1996年,叙利亚总理祖阿比首次访问伊朗,叙伊双方签署了五项协定和一份谅解备忘录,以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2001年3月11日,连接叙利亚和伊朗两国首都的铁路客运首列列车正式开通,这条由大马士革至德黑兰的铁路总长2437公里,对促进叙、伊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和经贸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针对美国指责叙利亚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藏匿伊拉克领导人,时任伊朗总统哈塔米表示支持“站在抵制以色列压力、捍卫巴勒斯坦人民夙愿最前线”的叙利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
2005年2月,国际社会就哈里里遇刺事件向叙利亚施压,伊朗副总统穆罕默德·礼萨·阿雷夫在德黑兰结束同叙利亚总理纳吉·奥特里的会晤后表示:“我们随时准备在任何情况下帮助叙利亚应对威胁”。“在这个敏感时刻举行的会晤十分重要,尤其是因为叙利亚和伊朗都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建立统一阵线很有必要。”
2005年8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前往德黑兰出席伊朗总统内贾德的就职典礼。
2006年1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与到访的伊朗总统内贾德会晤后表示,“我们支持伊朗发展和平核技术。这是伊朗的权利,也是其他所有想和平利用核能国家的权利。那些试图反对这一权利的国家并不能够提出令人信服或者合乎逻辑的理由。”(特约观察员 戎振华)
2005年8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前往伊朗参加内贾德的就职仪式
2005年11月,伊朗民众声援政府的核政策
1月10日,伊朗不顾国际社会的劝阻和警告,执意开启已封存长达两年半之久的核研究设施,导致与美国和欧盟的关系骤然紧张。1月16日,美、俄、中三大国与欧盟三驾马车英、德、法聚集伦敦,就伊朗核问题展开磋商,尽管会议并未就是否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达成一致,但是据英国外交部发言人透露,与会代表对伊朗重启核燃料研究活动表示“严重关切”。2月初在维也纳举行的会议将成为各国对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表态时间。
作为引起这场轩然大波的中心人物,伊朗总统内贾德于19日对叙利亚开始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临行之前,内贾德在德黑兰机场表示:“伊朗和叙利亚在所有领域都享有广泛的、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在宗教和地区问题上,两国有许多共同的看法。”
甫抵大马士革机场,内贾德便乘车前往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府邸,双方在欢迎仪式后进行了深入会谈。虽然有新闻官员介绍称,两位总统将主要就地区发展和经济合作等事宜进行讨论,并签署经济、文化领域合作的相关文件,但是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普遍信服,反而吊足了媒体的胃口。
为什么要去叙利亚?
此次内贾德将叙利亚作为出访对象绝非兴之所至,而是由双方相似的处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一直致力于推行“大中东计划”, 意在迫使阿拉伯国家进行政治、社会、经济等全方位的改革,最终将阿拉伯世界纳入自己主导的体系。
在此过程中,伊朗和叙利亚由于态度强硬成为美国实现计划的巨大障碍。在美国总统布什2005年度国情咨文中,伊朗和叙利亚就同时被定义为恐怖分子开展恐怖活动的庇护国,并被扣上了破坏中东和平进程、遏制民主发展等“罪状”。美国希望从地缘围堵、政治挤压、经济封锁等方面入手,完成对伊叙的全方位打压,为实现“大中东计划”铺平道路。
长期以来,伊朗和叙利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社会压力和美国人的步步紧逼。2005年初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血溅贝鲁特,美国指称叙利亚是幕后主使,并要求叙利亚撤出驻扎在黎巴嫩的武装力量,压缩叙利亚的战略空间。正当叙利亚身处困境之际,伊朗第一副总统阿雷夫公开表示伊朗愿意与叙利亚分享对抗制裁的经验,并且希望叙利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制裁。
此次伊朗总统内贾德访叙期间,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叙利亚将在核问题上支持伊朗,并愿意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老朋友的支持”,也印证了伊朗方面选择的动机。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