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07:55 来源:
人民日报消息:10日,伊朗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拆除纳坦兹核燃料研究设施的封条,重启核研究活动。此事凸显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内部对抗升级,也表明美欧对伊朗的高压政策未能奏效,因为伊朗迄今未能如他们所愿,放弃“核权利”。
围绕着伊朗核问题,相关国家折冲樽俎,斗智斗勇,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这一没有解决的问题,仍将是今年舆论的关注点。
伊朗核问题的主要矛盾双方———美国与伊朗,没有进行过实质性对话。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伊断了外交,势不两立,它们之间的猜疑太深了,言语上虚虚实实,策略上软硬兼施,行为上真真假假,难以面对面沟通,只能通过第三方进行核谈判。2003年10月,法英德三国同伊朗开启核谈判,国际社会曾对“三驾马车”寄予厚望。然而,当伊朗发现欧盟的真实目的是要阻断其核转化的合法权利后,于去年8月断然重启核转化活动,双方对话戛然而止。欧伊虽已决定重开谈判,但是,心境已经不同,信任也打了折扣。
欧伊谈判中断后,欧盟作为调停人的地位有所下降。俄罗斯遂不显山不露水地充当起“德黑兰主要保护人”的角色:在去年9月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当欧美共同起草一份措辞严厉的决议,威胁要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时候,俄罗斯坚持要求缓和决议的措辞。去年12月21日,也是因为俄罗斯的努力,欧盟与伊朗再次坐到谈判桌前。同月,俄罗斯提出在俄领土上建立俄伊合资浓缩铀企业,本月7日,又派代表前往伊朗,对建议作详细解释。
俄伊两国隔里海相望,是老邻居;两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又是老朋友,故俄罗斯作为调解人具有天然优势。俄罗斯又是仅次于美国的核大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字国。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促进和平利用核能是《条约》的三大宗旨。同欧盟谈僵后,伊朗指望俄罗斯帮其维护“核权利”。俄帮伊也有利益驱动:一是经济利益,俄伊两国在核能、军事、航空等领域有大量合作项目;二是战略利益,要在中东地区和战略通道波斯湾同美国较劲。俄罗斯的底线是伊朗不能突破《条约》的限制发展核武器。只要伊不逾越红线,俄会尽力斡旋,同美国既合作又抗争。
这样,伊朗核问题就出现了欧俄两位调解人,进而可能出现多边合作的前景。这种新局面符合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愿望。美国外交学会资深会员雷·塔基认为,“两伊战争中孤立无援的经历使伊朗政治家认为:必须拥有可靠的潜在报复能力”。他还认为,“这个历史上饱受外来干涉、接受了许多沉重的投降条约的国家,对国家的神圣主权异常敏感”。笔者赞成这样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分析,并进而认为,美伊强硬的语言后面其实掩藏着各自的焦虑和不安。美国担心伊朗发展“另一枚伊斯兰核弹”,加剧地区恐怖活动。实力弱得多的伊朗,受美国20多年的制裁封锁之苦,认定其宿敌以色列又在美国的支持下秘密跨过了核门槛,不安全感更甚。但伊朗已经承受不起天灾人祸,它应该审时度势、谈判解决问题。谈判的大门没有关上,多边解决的平台可能搭建。这个平台应该创造理解对方关切的环境,营造增进互信的氛围,这是避免核争端走向极端的必要前提。 (郑园园 )
《人民日报》 (2006年01月11日 第三版)
责编:刘彦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