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感人的故事为何姗姗来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1日 13:28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去年8月28日,23岁的女导游文花枝与她的旅游团队遭遇一场特大交通事故。车祸造成6人遇难、14人重伤、8人轻伤。文花枝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腰部以下部位被卡在座位里不能动弹。当营救人员想将坐在前排的文花枝抢救出来,她却平静地说:“我是导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由于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施行左大腿截肢手术。(1月19日新华网)

  躲避灾难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危难时刻如何说和做,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和修养。文花枝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自私、恐惧和慌乱。在等待救援的时候,数次昏迷的文花枝,只要一醒过来就忍着痛苦不断给游客们鼓气,提醒他们不要睡过去,一定要坚持活着回去。她的镇定、勇敢以及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精神,都让人感动不已、唏嘘不止。扪心自问一下,在那种险境面前,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像文花枝那样说和做?刹那间的选择,其实正是文花枝长期品行修养的升华。这样一个置生死于度外的好姑娘,无疑值得我们学习、褒扬和歌颂。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5个月之后文花枝的事迹才广为人知?是什么原因使文花枝的感人事迹姗姗来迟了?是记者认为那只是刹那间事,没有新闻价值,因而没有大张旗鼓地予以报道,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其实,在新华社之前,当地也有一些媒体对文花枝的事迹做过报道,而真正使报道形成声势的,还是在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记者的报道之后。笔者上网检索时发现,大量的转载都发生在2005年11月~2006年1月之间。这种现象十分耐人寻味和反思。从新闻的角度看,5个月前的事现在才来报道,时效性显然大打折扣。此前新闻媒体为什么对文花枝的事迹不能形成密集报道?现在又为什么要争相报道?

  笔者以为,透过文花枝事迹报道这一个例,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宣传报道工作中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北方的腐败事件,常常在南方的媒体上出现,本地人反而不知详情;轰动全国的负面新闻,本地媒体上却找不到只言片语;很多模范人物生前大多默默无闻,只是在逝世之后,才极其哀荣;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整天只知为领导道歌功颂德,凡是领导的讲话一定重要,凡是年终总结报道一定取得很大成绩,凡是规模较大的会议一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等等;更有甚者,少数媒体记者坐在家里闭门造车,杜撰些克里空式的消息。

  我们常说,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媒体怎么做得那么差?一些媒体何时才能终结唯上、媚俗的坏毛病?(丁仁能)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高见>>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李莽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