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7日 11:12 来源:
工人日报消息:“您来啦?快进来看看……”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先锋路一间十六七平方米的小商店里,48岁的下岗职工安连昌正热情地接待顾客。
敞开式的货架靠墙立着,架上摆满了各种生活日用品。店铺不大,来往的人却不少,有的来买东西,有的则是来闲聊天的。因为有了人气,小店内显得十分热闹。
这个小店是安连昌一家人生活的全部指望。他和妻子分别于1998年和1996年下岗。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2005年,我家的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安连昌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下,去年这个小店让他挣了近4万元,不仅给上大专一年级的女儿交上了2.4万元的学费,家里还添置了一台电脑和一台冰箱。
(一)
1975年,我初中毕业就到农村插队,在双城县永胜乡农村一干就是5年。
1980年返城后,我成为了哈尔滨电池厂的一名锅炉工。1992年,还当上了锅炉工段长。那几年,厂子效益挺好,我也干得很用心,几乎年年是厂里的劳模,有一年还被评为局劳模。
可是,好景不长。厂子开始走下坡路了,甚至一年换了3任厂长。1996年,电池厂宣布破产,改叫王子电池厂。
我还是当锅炉工段长,每个月只能开400多元。而妻子则下了岗,在一所学校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每个月挣300元。
那几年,孩子身体不好,三天两头生病,我们两口子的月收入加起来也就700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月领回工资,先把粮油买回来,剩下的钱就基本上给孩子看病了。有时钱不凑手,只得向父母、邻居借。
就是这样的日子也没维持几年。到了1998年,王子电池厂先是停产,后来连厂房、锅炉房都卖掉了。工人全部下岗。
我该怎么办啊?家里人还指望着我吃饭呢!那段时间,我心里急,差点急出病来。
干了近20年锅炉工,会修个暖气什么的——凭着这点“技术专长”,我在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了水暖工的工作,一个月挣1000多元。一年多后,工程结束了,我开始有一阵没一阵地这儿干几天那儿干几天。
更糟的是,妻子那份打扫卫生的工作也丢了。孩子上高中需要学费,一家3口等着穿衣、等着吃饭,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安连昌经历过“文革”,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返城找工作……但是,他觉得那些“苦”都没有“下岗”可怕。用安连昌的话说,“感觉快没活路了”。
文化基础差让他感到恐惧,不上不下的尴尬年龄让他感到恐惧,“除了烧锅炉、修暖气就不会干别的”让他感到恐惧,高昂的学费、上涨的房价让他感到恐惧……
但是,那些“苦难”经历也锻造了他承受重压的坚韧性格。或许,这才是他的最大“财富”。
(二)
压力再大,困难再大,日子还得过。
全家人商量了几次,决定用单位分给父亲的那间十六七平方米的小平房开杂货店。2000年10月,手里没有一分本钱的我向父母、朋友借了3万元,开起了这个小店。
以前在单位也好,下岗出去找活儿也好,都是给别人卖力气,只顾干活就行。这回不一样了,一摊子的事情都要自己来管。我清楚地记得,把3万元本钱凑齐那天,妻子手里攥着钱,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担心连本钱都赔进去。
办完各种手续,交完各种费用,布置完店面,用剩下的钱进货往架上一摆,连货架都没摆满。
一开始,因为没有经验,经常算错账、找错钱。上货时,不是进货价格贵了,就是被人家骗。有一次进货时,人家一个劲推荐一种口香糖,每一大盒还送一口铁锅。结果,那是假货,我赔进去两百多元。
但是,我和妻子没有泄气,经常互相鼓励,还经常抽空到附近的小卖店、超市,看人家怎么经营、看什么货好卖。
为了这个小店,我倾尽了自己的所能:每天早晨不到6点我就开始营业,到晚上10点才关门。
因为店里的门窗都是普通门窗,不能防盗,我就每天住在店里。没有暖气,靠自己烧炉子取暖。
就这样,小店从开始时的每月收入100多元,发展到每月稳定收入1000多元。到2004年底,小店的收入不仅保证了一家人日常生活各种支出的需要,而且还把3万元借款全部还清了。 ??
曾因下岗一度愁眉不展的安连昌夫妇,终于没有了那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笑容重新回到他们脸上。
和下岗之初“怕碰见熟人”形成对比的是,小仓买店几乎成了小区居民的“沙龙”,大伙有事没事愿意来这里聚一聚、聊一聊。
“下岗这几年,特别是开小店以来,自己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学到了不少经营之外的东西。”安连昌说。
(三)
我和妻子一直坚持一条不变的原则,就是对顾客“以诚相待”。
进货时,我都是选大厂家、正规渠道;销售时,我参考零售限价尽量薄利多销。正是这样,小店赢得了周围居民越来越多的信赖。
一个多月前,哈尔滨全市停水,矿泉水、纯净水供应紧缺,批发商不给送货了。我就自己蹬着三轮车到三四公里外的批发市场进货,回来后还按以前的价格卖。这段时间,我没有涨过一分钱。
2004年,王子电池厂从市里下放到了南岗区。社区的干部把我的情况报给了南岗区总工会。不曾想,工会把我和区委书记葛喜东结成了“一帮一”帮扶对子。2005年1月,葛书记到我家了解情况后,个人担保给我贷款1万元,让我扩大规模。
这1万元对小店的作用太大了。我用这笔贷款首先扩大了经营项目,增加了经营品种,仅卷烟就由原来的三四十个品种增加到100多种,生活日用品增加了200多个品种。
接着,我又用一部分贷款粉刷了墙面、换上了封闭性好的塑钢窗,安上了防盗门,把房顶经常漏雨的油毡纸换成了铁皮盖,店容店貌焕然一新。小店的名字也改成“人合仓买”。
现在,小店日卖额由原来的几百元上升到1000多元,每个月的收入由原来的千元左右上升到3000多元。
2005年,女儿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3年学费2.4万元,我一次就交齐了———这样可以优惠一年的住宿费1500元。
2005年,我还花4000多元给女儿买了一台电脑,又花2700元买了一台电冰箱。
生活,就这样一步步好了起来。
小店的日渐兴旺,给安连昌带来了自信,“小日子见亮了”。他准备积累一部分资金,进一步把店做大。
“只要肯努力,日子就有奔头!”安连昌说。
2003年至2005年,我国共有13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大龄就业困难人员300万人。据测算,“十五”期末的城镇就业人员比“九五”期末增加4400万人。而在整个东北,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许多人像安连昌一样在承受着改革的阵痛,但他们靠着自身不懈的努力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大力扶助,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空。
“这日子啊,就像我每天天不亮往小店走的感觉那样——天越亮,眼前的路就看得越清。” ??
“小老百姓”的追求——安连昌印象
安连昌一再说自己是“小老百姓”,他的追求只是“围着小家转”。
许多“小老百姓”的追求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有口饱饭吃、有间暖屋住、有份稳定的事做,不要有什么大灾大病,生活平平安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对于安连昌这代人而言,实现自己的小小追求并不容易——初中时赶上“文革”,该读高中、大学时“上山下乡”,返城就业时“一岗定终身”,岁数老大不小时却下岗。而时下,社会上招工时“35岁以下”、“××文凭”、“××等级证书”、“一专多能”、“精通外语”等要求,又使他们的追梦之路充满坎坷。
但是,安连昌也有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苦难生活赋予他的品质:承受力强,独立性强,不怕困难,肯于吃苦,追求不高但很实际,能力有限却肯奉献……
实际上,这是安连昌他们“这一代”的品质。
对于他们,苦难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他们,“绝望”从未真正进入生活的字典。
对于他们,“只要给点阳光,就能灿烂”。
而正因如此,他们总能走出人生的风雨,见到属于自己的彩虹。
只是,在赞美这些植根于苦涩土壤的优良品质之余,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做些什么?对于“小老百姓”的梦想与追求,社会是不是应该尽力提供更多机会和帮助?(记者 郭强)
责编: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