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5日 09:01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消息:
“怎么能眼看着患者受害呢?”说起坚持8年医疗打假的动力和勇气,53岁的上海女医生陈晓兰叹了口气。
陈晓兰曾经是上海市一家地段医院的普通医生。1997年至今,8年间她孑然一身,独自调查搜集证据,举报医疗问题。2003年6月起,她用“一个有良心的医生”的网名,在网络上痛揭医疗界的种种黑幕,舆论一时哗然,医疗问题开始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一个有良心的医生”
“眼下,我准备以输液问题作为突破口,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早日将医疗器械问题的立法提上日程。”陈晓兰显得忧心忡忡。
1995年以来,中国的“大输液”产业蓬勃发展,年增速超过16%,已经形成一个每年30多亿元的巨大市场,成为我国医药工业五大支柱产业中“生产能力利用率最高、发展最为稳定的一种”。而这个日渐兴盛的庞大市场,均需通过医院完成销售和消耗。
一些传统的用药方式也因此发生改变。比如,临床给药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和输液,这曾一度是医务人员的用药基本原则。“可现在的情况正在倒过来。在医院里,不管什么药都要靠大输液。”
“实际上,医生完全可以开同样成分的药片给病人服用,但是这样一来医院就赚不到钱了。”陈晓兰算了一笔账,以“先锋6号”抗菌素来说,采用输液的方式,算上器械费、药费、治疗费、躺椅费,就比用药片治疗贵了六七元钱。
“我是一名医生,太清楚医疗黑幕背后埋藏的巨大社会危害,如果袖手旁观,那就是泯灭良知,就是对患者的犯罪。”陈晓兰瘦瘦的脸上,浮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停不下的脚步
今年9月5日,陈晓兰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副局长的接待,这是她第9次参加药监局的局长接待日,也是她第32次来北京反映医疗器械问题。
这次局长接待日只接待了陈晓兰一个人,负责本次接待的副局长绕过桌子跟陈晓兰握手,“感谢你这8年来的坚持”。
陈晓兰反映的依然是“静舒氧”问题。这是一种据称“往静脉里充氧气,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的医疗器械。陈晓兰认为这是一个骗局。
10月11日,国家药监局终于发文,严肃查处“静舒氧”。
8年来,陈晓兰已经让7种假医疗器械被取缔。“每次举报完一个,我都想这是最后一次了,可是每次都停不下来。”
陈晓兰还清晰地记得改变自己生活的那个日子———1997年7月24日。当时,她是上海虹口区广中地段医院理疗科的医生。这一天,她的一个病人反映说医生非要他打“激光针”,但病人打完针全身哆嗦。由于担心是“输液反应”,陈晓兰赶去检查。
这是一种名为“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输液配套器械,仪器上有一行小字“ZWG-B2型”。陈晓兰知道ZWG是“紫外光”三个字的拼音缩写而不是激光,本来“不想多事”的她还是忍不住告诉病人不要打这种针。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陈晓兰就被医院领导痛批了一顿,说她散布光量子不是激光的言论,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紫外线本来就不是激光,可院领导却说这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发明的,你比教授还厉害?”
倔强的陈晓兰开始研究“光量子”,在有了众多疑问后,她决定去咨询“某教授”,随后发生的事让陈晓兰始料未及:上海医科大学根本没有所谓的“某教授”。但此时医院已经“用疯了”这个利润颇高的仪器。
陈晓兰找到当时的上海市医药管理局(上海药监局前身),反映问题。1998年6月,上海市药管局责令医院停止使用“光量子”治疗仪,生产厂家被要求停产并回收产品。
“从来没有孤独过”
“说实话,自己一开始没想到伪劣医疗器械会这么多,也没想到反映问题会这么难。”陈晓兰有些疲倦地说。
然而,经一再误诊而病故的母亲的死给了陈晓兰很大的震动,母亲的嘱托更是让她铭记于心:“病人不懂,但你作为医生,你懂,任何时候都要保护病人利益。”这句嘱托成为她支持下去的重要支柱。
让陈晓兰在医疗揭黑之路上坚持走下去的,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如今,陈晓兰已渐渐习惯这样一个人的简单生活。“现在我家里书房、客厅的地上,全是各种与医药有关的材料,还有不少我自己购买的药,这些都是打假的‘证据’。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就是在电脑前整理材料,联系知情人了解情况。”
在不断揭露医疗黑幕的同时,陈晓兰更盼望着新一轮的医疗改革,“揭黑不是我的目的,我比任何时候都盼望医疗改革能够彻底解决医疗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据《工人日报》)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