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7:28 来源:
公车私用,一直是个屡禁不止的老大难问题。正因为其牵涉面广,社会关系复杂而敏感,所以有些部门治理起来有点畏首畏尾、力不从心,以致在社会上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近期,吉林省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推出了给公务车贴标签、“亮身份”的举措,让公务车接受纪委等有关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摞摞的红头文件都没有管住的“公车多动症”,竟然让一张小小的纸片给治住了。(新华网2005-9-9)
不管这张小小的纸片是否能长久管住“公车多动症”,起码从报道上看,目前已收到了效果,这也说明,对于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只要真的想措施并真的实施,就会比不想措施有效果。所以,靖宇县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公车,公车,顾名思义,是公家的车,是国家花钱给领导干部配备的公务用车,而非公务当然就不能用公车,这概念这道理不用细说,人人都明白。可是,往往越好懂的事情,却越容易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有些领导干部一旦有了配备公车的待遇,好像其就有了随意支配使用公车的权利。于是,公务车便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小的单位一把手把着一辆车,大的单位一人包一辆车,公车不“公”日益严重,公车简直成了私家的小汽车。于是,公车私用这个本来是违反政策规定的非正常事,不知不觉地被领导干部演绎得司空见惯了,以至于限制公车私用成了屡禁不止的老大难问题。于是,靖宇县给公务车贴标签、“亮身份”的举措,便显得重要且拿出来让大家分享了。
禁止公车私用国家是有明文规定的,公车私用的危害也是尽人皆知。但是这些规定、措施,一到手中掌握着具体实权的某些领导手里,便如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很难得到贯彻执行。公车私用的问题之所以难办,说白了这里有利益,有平民得不到的特殊利益,这利益不仅领导享用,而且领导司机和“身边人”都舍不得放弃既得利益。公务用车在时间上“公用、干部私用、司机私用各占三分之一”,而燃修费用统统由财政报销,“屁股底下半座楼”的说法再形象不过了,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公车私用,实质上是公权被滥用。公权意味着权力归人民所有,本质上是要为人民服务,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便失去了权力合法性的依据。一旦公权被公权所有者滥用于私利,沦为自身的利益工具,必将危及到公权的公正性和公共性。据非正式统计,2004年中国官员用车耗费3000亿元。别说目前许多地方财政无力支付公车私用的费用,就是财政能支付得起这个费用,也是违规的。因为只要是公车被私用了,客观上都是异化了的公权的私有化和商品化,所损害的是公众的社会福利以及政府的公信力。
“公”与“私”,历来都是一对矛盾,在“公”与“私”问题,各级领导干部都知道如何处理,但是,有些人却不愿意正确处理,不能自律。于是,各级组织便千方百计地想他律的措施,靖宇县给公务车贴标签、“亮身份”的做法,是怕出毛病“让人管”和“让人监督”,实质上是被动的做法,这与前不久有些地方搞的靠家属“廉内助”来监督领导干部的做法,几乎同出一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领导干部如果到了不让群众监督就不能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程度,实在也是一种悲哀。
笔者认为,与其给公车“亮身份”,不如领导干部自己给自己“亮身份”,因为只有领导干部敢于在任何公众场合给自己“亮身份”,才说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人民的公仆;同样,与其给公务车贴标签,不如领导干部在自己思想上贴标签。因为贴在车上的标签容易撕掉,只有领导干部在自己思想上贴上“我是党的干部,我就得廉洁自律”的标签,才能真正解决公车不私用的问题,进而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者:久泰平)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