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上海:给民工子女一张安稳的课桌  
04月11日 10:03

    在上海,如果外来民工的子女有就学的愿望,绝大多数都能得到一张课桌。

    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调查统计,目前上海近400万流动人口中,处于6-19岁教育年龄段的外来人口子女约24万人,其中在本市全日制公立学校借读的外来人口子女已达10.36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1%。此外,上海还有由外来人员举办的简易学校519座,在校生近12万人,教职工约5000人。加上一些公办或民办的民工子女学校、班级,已基本满足民工子弟的入学需要。

    上海闵行区七宝镇一条不知名的小路尽头,一幢L型的二层楼房包围着一块平整的水泥操场。春日的阳光下,数十位孩子正在做操或玩跳绳;楼上,洁净整齐的教室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座名为“振兴小学”的民工子女学校是去年才落址七宝镇沪星村的。建校迄今的4年中,校址几经搬迁、改建,虽然如今的校舍也相当简易,操场上没有篮球架等任何体育设施,但在外来流动人口自办的学校中,已是条件最好的一座了。

    由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而多数外来民工经济收入不高,聚居在房租等生活费用较低的偏远城区,因此,民工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办学者主要来自安徽寿县、霍邱、六安等县,也有江苏、福建、江西等省的。这些学校大都属私人办学,无合法手续,在上海500多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中,只有1/4履行了“既经流出地有关部门同意,又在本市教育部门备案”的规定。

    在上海人眼里,民工子女学校简陋得有些寒碜,与本地的学校不能同日而语。上海市青保委办公室的杨永明说:“外来办学者基本是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花较多的投资去改善设施,不少教室是廉价租借的民居、废弃厂房、闲置仓库,采光、环境等都不理想,更无活动场地,有的甚至临时搭建在危房和猪棚里。一些学校连起码的硬件都不全,而办学的程序,师资的配备,操作的规范更无从谈起。”

    上海市教委与市公安局曾于1998年颁发了《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大部分区县也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民工聚集较多的闵行区,区政府和教育等职能部门每年都对有关“办法”进行修订,本着“扶持好的、淘汰劣的”的原则,将原有的96所规模小、设施差的民工学校精简为48所,并严格规定教室、厕所、食堂、师资及收费等相关标准,基本杜绝了危房简舍,达到了标准化。一些近郊区县将富余的村校借给民工子女入学,黄浦等城区还腾出场地,在公办中小学设民工子女班,或由公办学校及利用社会力量专门开办民工子女学校,努力让外地孩童也能在良好的环境、设备、师资中接受相应的义务教育。

    多年从事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的王金庚说:“虽然要真正做到教学条件的‘内外无别’尚有很大距离,但外来民工子女就学软硬环境正在一天天好起来。”在虹桥、徐汇一带收旧利废的安徽阜阳民工张凤平认为,他的孩子并没有与众不同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学校的老师每学期家访数次,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错。该打的防疫针和春游等户外活动也照常进行。在闵行一家小学任教的苟香莲老师说:“不管孩子家庭是穷是富,我们付出的爱是同等的。”她所在学校的东北民工子弟师德山一时付不起学费,学校同样给予其尽心尽责的教育。一些家境特困孩子的欠费还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减免。

    尽管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由于大量的民工子女学校没有合法“名分”,给管理带来了难度。青保办的杨永明坦言,目前上海的管理还是浅层次的。

    记者 姜微



责编:刘曼毅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新闻
民工子弟学校:“黑户”帽一戴数年(04月11日 10:03)
专家:应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04月11日 10:03)
《经济半小时》:让“民工子弟学校”浮出水面(03月25日 22:20)
打工子弟学校:谁来给我一个办学的名分?(04月11日 10:03)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