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2日 13:43 来源:
近日,民进北京市委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职业教育的“短腿化”日益影响到首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该报告主笔、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郭培源警告说,如果政府不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扭转当前的局面,未来恐怕修故宫都得请国外的技术工人。(《中国青年报》3月21日)
这份“关于首都职业教育”的报告提到,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产业调整将对职业人才产生巨大需求,而和这种需求形成对比的却是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异常缺乏。北京市总工会也曾就技工问题访问过数家首都大型企业,结果更是让他们大吃一惊:燕化拥有180名工人技师,仅有一名高级技师;首钢拥有160名技师,却没有一名高级技师。另有一份调查说, 2005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公共职介机构共接待务工人员35376人次,其中无技术特长的占七成(76.09%),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5%,达到初级技工水平的为17.64%,中级技工水平的为5.26%,高级技工水平的为1.01%。
《中国青年报》上的这个消息,让我想起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民工荒,以及多年前看过的一则新闻:同样的技术、同样的生产线,德国工人制造的发动机可以放到毛毯上而不会漏一滴油,而中国工人制造的发动机不仅噪音大、运行不稳定,而且只要处于工作状态,发动机机箱里的油就会不时地往外漏。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就是因为德国有发达的职业教育,德国工人都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培训。那么,在国外茁壮成长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一到中国就水土不服了呢?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究竟在哪里呢?
从国家政策导向看,我国在1986年、1991年、1996年和2005年,即从“七五”到“十五”的四个五年计划里,都分别召开了职教工作会议。而且,每次会议都出台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所以,如果说国家不重视职业教育,似乎说不过去。但是,从职业教育的现状看,又确实不能让人满意。熟悉职业教育的人都知道,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生源不足。很多群众不愿把子女送到职业学校读书,认为职业学校是二流教育。对此,我们当然可以说是他们的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等等。但是,平心而论,就是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当初又有多少人愿意到职业学校读书或者现在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去读书呢?因此,在群众不愿送子女到职业学校读书的背后,一定还有其他原因。这些原因,除了职教投入、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政策没有细化、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职教发展外,概括起来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定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既是职业学校的优势,也是职业学校的软肋。试想,在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一技之长这个看家本领究竟能管用多长时间呢?如果一个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几年后,虽然能找到工作,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行情变化后,随即就会下岗,而且下岗后再也没有谋生的技能,那么,哪个家长还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到这样的学校读书呢?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将来持续发展的潜力不足,是职业教育难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二是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由于工人、农民的工作稳定性差,工作满意度低,工作薪金报酬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社会地位不尽如人意,因而,不愿自己的子女当工人、农民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心态。在这样一种心态的作用下,家长们必然千方百计地为孩子的学习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和老师,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是如此。在父母们没有断绝“望子成龙”的希望之前,是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让他们学习当工人、农民的技术的。
三是现行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有弊端。有一个例子很能发人深省:虽然学校职业教育不景气,但是,社会上一些实用的培训班却很火爆。同是职业教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培训时间短、培训速度快、培训效果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学员学习后能马上发挥作用。而我们一些职业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总隔了一层,难以迅速应对变化的市场。比如,很多职业学校的学制大多三年。三年的学习结束后,原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很多已经过时了,难以发挥作用了。
四是很多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不高。笔者曾到很多职业学校调查过,我所见到的职业学校都是当地最差的普通高中改制而来的。这些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加上政府投入不足,很难在教育教学上有什么作为。有个顺口溜颇能说明情况,即: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进来是文盲,出去是流氓”,“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做家务不如妹子”。这样的学校,还奢谈什么吸引力呢?学校没有吸引力,又怎么能够发展呢?(作者:丁仁能)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