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两会直击义务教育四大热点之四:素质教育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4日 08:41 来源:
    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工人日报消息:

  “变味”的素质教育

  被推崇、追捧多年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已然成了“皇帝的新衣”。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学生的负担依旧沉重。就连教育部部长周济都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

  ??

  一群小学生步出少年宫,背着小提琴、二胡等“家伙”,面无表情;家长纷纷“认领”自己的孩子,接过“武器”,或步行、或骑车、开车匆匆离去……

  3月11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采访两会代表回来,路过北京市少年宫,正巧见到这熟悉的一幕。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学生的负担依旧沉重;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标榜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

  被推崇、追捧多年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已然成了“皇帝的新衣”。

  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

  几年前,教育部开始在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以取代应试教育,当时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但凭良心讲,现在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上毛病很多。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压力、考试压力甚至比推行前还要严重。”全国人大代表胡平平说。

  有这种感受的显然不只是胡平平代表一人。很多代表委员也都有切肤之痛,因为他们大多已为人父母。

  “自从上初中以后,孩子的生活就再也轻松不起来了,中考、高考……只有不停地学、学、学!我们家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竞争这么激烈,又有什么办法呢?”郝建枝代表在小组讨论时说:“可是我们心里也有矛盾,既心疼孩子,又不能打扰孩子,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影响了一辈子的前途。”

  张志?代表说,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信心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中被磨灭了,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中国的孩子勤奋刻苦、有知识、有技能,但恰恰在创造性方面,与西方国家孩子相比会败下阵来。

  对代表委员们的反映,教育部部长周济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说是老问题,是因为几十年一直在努力,几代领导人都很关心,但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大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难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涉及到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

  实施起来有“五难”

  “平心而论,教育部门确实为推行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正因为做出了努力无法达到效果,中小学生反而越来越累,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黄泰康代表说。

  ?? 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庄公惠代表提出:“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高?都要挤上高考的独木桥?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个存在决定意识的问题。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是否把‘人才’与‘高学历’简单画等号?”

  ?? 而不少身为家长的代表委员们也承认,自己也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经常感觉重任在肩。如今,对孩子升学的压力不仅下压到小学,甚至已经逼近幼儿园。

  而实行素质教育,学校也有着自己的无奈。

  “减轻老师、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打心眼儿里赞同。但我们能不追求高升学率吗?”校长们说:“只有学校升学率高了,家长才愿意多交赞助费,企业才愿意多捐钱助学,政府才愿意多拨款办学,学校规模才会扩大,教师的待遇才会相应提高。升学率一旦低下来,学校立即门可罗雀了。”

  而学校的升学压力又来自哪儿?这位校长坦言:“家长与学生强烈的升学愿望。”

  李莉代表的观点则直指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给学生的减负令下了不知多少道,但是学习负担越减越重,为什么?不改革考试制度,孩子不会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落实难,究竟难在哪里?采访中,一位基层教师代表归纳了几点:

  首先难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有的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不懂得素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性,有的知道其重要,却急功近利,被眼前的利益迷了眼睛。

  其次难在教育制度的保证。现行的教育评估制度,包括奖惩制度、激励措施、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晋级评先等都是以升学率为惟一尺度的,有的表面规定似乎很全面,但实行起来就只有升学率一条,只要升学率突出,什么先进、优秀、奖金什么都有了。评估标准“歪”了,整个教育也就“歪”了。

  第三难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现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出现误区,仍然存在片面性,比如误认为唱歌跳舞是素质教育,一提到教学质量,有的就认为不是素质教育。

  第四难在考试制度的改革滞后,力度不大。越改考试项目越多,题目越繁琐,难度越大,考生越头疼。

  ?? 第五难在人才观不科学和用人制度不健全,从而在社会上形成“惟有读书高”的怪圈,素质教育难以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推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提出时有它的合理性,但合理性的背后却有些含糊其辞。我们到现在还搞不清楚素质的体现到底是什么。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自然他们的素质就不尽相同,况且素质本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要对素质教育进行衡量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胡平平代表说:“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伦理、情感、审美及公民的责任感等各种修养,它其实是整个公民素质的体现。只有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和创新思维才能被充分激发,个人的价值才会充分实现。”

  她认为:“教育部从几年前开始推行课改,以此带动素质教育,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魄力太小、步子太慢。”

  也有代表委员们建议,学业考试应该回归水平测试,按照等级划分,不要分分计较,一张试卷定终生;同时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将学业考试由精确变模糊,综合素质测试要由模糊变清晰。高考作为一根“指挥棒”,要多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而不要让学生陷在死记硬背的窠臼中不能自拔。

  还有代表委员则认为,改变目前“以高考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将小学学制压缩至5年,初中、高中学制各压缩至2年。这样既消除了教育中的结构性浪费,又可以在既定的“普九”之下实现小学至高中教育的“全义务”覆盖。

  而在黑龙江佳木斯大学校长张少杰代表看来,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处理好五个关系:

  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两者都不可偏废。

  处理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关系。在强调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强调科学素质。

  强化学生的国家民族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优雅的气质上,更应该培养学生为国家民族贡献才智的使命感。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强调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程莉莉)

  ??

  ?? 素质教育为何步履维艰

  ??

  “素质教育”提出多年,学校也在尝试着推行,但学生负担不仅没有减下来,反而有继续加重的趋势。社会各界认同的“素质教育”为何步履维艰?应该说,经济利益、家长希望和教育评价体系这三大因素,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让素质教育无法施展,让学生、老师、家长们苦苦挣扎。

  这一点,看看学生们沉重的书包,或许会有答案。

  各种五花八门的教辅书、练习册在孩子们的书包里塞得满满的;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应试技巧班的广告充斥着报纸广告版面;专为中小学生生产的“背背佳”、拉杆书包,不过是孩子们书包越来越重的副产品。沉重的书包成了压在孩子们身上的一座沉重大山,使他们渴望一天能睡8小时的愿望成了奢望。多数望子成龙的家长何尝不知道孩子们的苦楚,何尝不想给他们放松的时间?然而孩子的考试成绩名次、未来升学或进入“重点”的前程,都让他们不得不狠下心来,督促着孩子做题、背书、补习,心疼之余再用各种“营养品”给自己的狠心做一点补救。

  学生们最怵的还不是书包沉重、时间紧张,而是考试后老师公布成绩和名次。学校名气、教师收入都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排着名次。最要紧的是“高考升学率”,包括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决定着学校经费、收费、生源质量这些有形资产,左右着学校和教师施教的方向,学校和老师怎敢尝试真正的“素质教育”?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健全评价制度。加快教育改革步伐,这既是广大家长的希望,更是民族未来发展的要求。(徐宜军 王研)

责编:王丽华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