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9日 16:12 来源:
近日,郑州航院新版《学生管理规定》向公众亮相。新版《规定》称,凡是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学校补助的,必须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使用手机(毕业年级学生除外),不铺张浪费。(8月28日《大河报》)
理应承认郑州航院出台这样的措施,其目的是严格要求贫困生节俭生活,初衷让人为其欣慰。因为诸如抽烟、喝酒等不仅有害身心,对本来并不富裕的学生来说,毕竟就是很奢侈的消费活动。可是,笔者以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和非贫困学生划清界限区别对待,这已涉嫌将贫困生当成道德刀俎上的鱼肉,很可能会引起贫困生心理上的障碍,甚至会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其实,当前部分大学生不顾客观情况的高消费,以至出现了“负翁一族”在高校已远非新鲜事。每月消费三四百元属于贫困户,六七百元是中产阶级,千元以上才是大款,这样的说法并非耸人听闻,只要问问正在读大学的学生以及刚毕业的学生,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或许说得有点偏激,却不失是一种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在这中间,不分贫困生或非贫困生,都加进了热衷消费的浪潮,每每可以看见学期临近结束时借钱的身影晃动于宿舍、教室或操场等场合。
现在一纸规定,把贫困生放在了道德的刀俎上。这就给他们一个强烈得暗示,你就要做道德上的楷模,什么事情都要与他人保持距离,别人用手机你就不能用,在现实中甚至可能会被延伸为他人能吃馒头就热菜,你就得喝稀饭吃剩菜,“要有个贫困生的样子嘛”——这样才不失你接受贫困补助的待遇,层出不穷的“马家爵”给我们带来的警示难道还不够吗?我们一方面在倡导着怎样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另一方面的工作却在导致贫困生在心理上出现梗塞,让人不禁猝然失笑。
可以说,节俭作为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便在大唱消费拉动需求的市场经济时代,依然不能排除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吻合的现实意义。学校可以要求贫困生要节俭,怎么就在节俭教育上出现了真空地带,在规章制定上出现了判断性和逻辑性错误?似乎节俭就只是贫困生的事情,非贫困生难道就可以“逍遥法外”?
我以为,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方面的措施时,万不可仅凭假想和臆测为依据,至少应该充分征求贫困生的意见。在教育和倡导节俭生活方面,每一个大学生都不能排除在外,而非圈定贫困生不放,将他们置于道德的高地、放到道德的刀俎上,稍微有点出轨就给予处分、以儆效尤,这样只能徒增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大学生的节俭生活教育并无裨益。(作者:耿红仁)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刘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