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1日 17:48 来源:
| |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王学江)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可能引发的通货紧缩风险。抑制一些行业盲目投资、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任务,亟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成本上升压力的增大,一部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快速扩张的行业盲目扩张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商务部发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调查报告》称,今年中国商品市场出现新情况:部分行业库存增加,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国内600种消费品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
一些生产资料过剩状态开始出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由于几年间的过分扩张,新建项目现在陆续建成投入生产,导致这些行业受到产品价格下跌、库存大幅增加、利润明显下降的困扰。今年年中以来,水泥、电解铝等价格开始走低,电解铝行业已出现大面积亏损。前3个季度,全国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5.8%,而国内钢材价格4月份以来一路下滑。7月中旬以来,一些主要产煤区煤炭出矿价格下降,煤炭库存开始增加。电力行业在“拉闸限电”的警报声中,产能扩张很快,现已形成4.6亿千瓦的供应能力,2006年可能超过6亿千瓦,电力过剩有可能在一两年内出现。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再次加大的趋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将面临大面积扩散的可能。这个问题在2006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就可能引发产能的全面过剩,导致价格进一步的下滑和利润收缩,企业投资意愿和消费需求下降,进而生产能力进一步过剩,由此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对今后几年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构成潜在的威胁。
对于以上行业的过剩警报,近几年一直不绝于耳,但频频发出的警报声,为何阻挡不了大量“热钱”的涌入?和消费品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情况不同,目前我国许多生产资料投资项目,因为投资规模大,以政府为主或有政府背景的资金在项目中占有相当比例。
地方政府何以难抑投资冲动?目光短视、急功近利和体制因素是主要原因。近几年许多地方出现了电荒、煤荒,煤电油运价格高扬,导致部分地方出现大量盲目投资。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热衷于搞“政绩工程”。虽然国家多次亮起“红灯”,但仍有不少地方背着干、抢着干、偷着干,在没有有关部门立项的情况下,大干快上,终于造成了新一轮过剩。
为了遏制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的势头,必须下决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企业改革重组和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技术、质量、安全、环保等行业准入标准,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
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地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制止盲目投资、违规建设的势头,消除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根基。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环境,使供给与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完)
责编: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