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让合规的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推出可能性分析
|
09月05日 11:33
|
|
|
中国经济时报消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居民储蓄长时间以来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银行体系中存在巨大存差,而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却呈低迷状态,这说明,在我国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也即社会资金的流动出现了阻滞。出现这一现象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如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模式,也有宏观经济大背景的影响,如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居民的支出行为比较谨慎,从而使调节社会资金余缺的金融机制运行不畅。那么,如何缓解这一问题呢?
最近一段时间内,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讨论也很热烈,加强银证合作、加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对接等成为国内学术界经常讨论的话题,当然,隐藏在这些话题背后的实质性争论是:今后究竟是应该以银行,还是应以资本市场为主体来构建中国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来加以验证的大课题。但无论持哪一种观点,银行体制的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二者荣辱与共的关系越来越明显,通过一些初步的措施来化解二者之间的坚冰,推动社会资金的顺畅流动已日益成为共识,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方式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推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的呼声也就日益高涨。
那么,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究竟有何特点使其成为一项被高度认可的方式呢?
有关人士认为,对于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完全可以参照《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来执行,应该说这一建议是可行的。对于银行来说,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无疑将成为其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其获取较高的利息收益。现在银行系统存在严重的“腹胀”,银行管理者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往往本着“宁掉乌纱帽不掉脑袋”的原则,让大量资金闲置“睡大觉”,2001年年底存差达到3.5万亿。而如果在一套严密办法的管理下,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无疑将会是一项盈利性和安全性都较高的业务,这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的“腹胀”问题。
而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也能满足个人投资者融资的需要,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更大的空间。在证券市场上,总有一部分愿意承担风险的人,通过开展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使那些投资欲望强、敢于承担风险的人能缓解资金缺乏的局面,在不用“割肉”的同时,增加投资。而对于证券公司来说,开展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在增加其交易量的同时,也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对证券市场的整体影响来看,如果允许开展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必然会有一部分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从而增加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在当前市场低迷的状况下,这将有利于集聚市场人气,在极大程度上增加投资者信心,从而有利于证券市场早日走出前期阴影,步入良性循环。如果做一个粗略的估算,按目前的流通总市值15000亿元来计算,假设平均股票质押率为20%,那么推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约能为证券市场提供3000亿元左右的新增资金。
因此,可以认为,从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的内在属性来看,这一举措的实施将能形成一个对各方都有利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从政策层面来看,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态度也有利于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推出。今年以来,管理层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表示了对发展资本市场的进一步鼓励。一是央行行长戴相龙多次表示中央银行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3月11日,戴相龙表示,中央银行应该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希望银行储蓄能更多地投向资本市场,同时,央行允许证券公司进入银行资金拆借市场拆借资金。3月24日,戴相龙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2年年会上指出,当前应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戴相龙还建议,理论界应研究银行业哪些资金可以流入资本市场等实际操作中亟待回答的问题。
二是央行课题组在一份公开报告《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中提出,股市将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报告还建议,应在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时应对股市的价格波动予以充分关注。
粗略看来,今年以来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态度似乎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但上述政策不是一项项独立的政策措施,而是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其内在逻辑似乎可以理解为先消解金融系统的内在风险,然后再开辟正常、合理的渠道,引导货币市场资金合规有序地进入资本市场。可以认为,对通过开展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推动居民储蓄向证券市场分流,从政策层面来看是支持的。
所以,无论是从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本身的内在属性来看,还是从政策层面来分析,合规的银行资金将会加快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而作为一项合理的、能使各方都收益的措施,个人股票质押贷款的推出也就合情合理了。 (高谦)
|
|
责编:杨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