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CCTV.com消息(记者陈卓):和柴静一起观察两会好几天了,除了报道柴静本人的工作,也应该让大家了解一些其他工作人员的情况。看了看这些天我拍的照片,找出了下面几组给大家说说。
1、出镜地点不好找
这一天的计划是用采访车拉上嘉宾直接开到人民大会堂东门。这样就可以免去嘉宾没有出入证的问题。可“人算不如天算”,从这天开始所有采访车辆都要从广场东侧进入,通过安检,并且人车分离,各自验证。这下计划全打乱了,嘉宾也没办法进场。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的位置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没有能拍到人民大会堂正面的角度。于是柴静、编导仝文瑜,还有摄像常青紧急磋商,寻找好的拍摄角度。下图就是小仝正策划着能不能和武警通融一下,贴个边在警戒线内侧拍摄到人民大会堂正面的出镜镜头。图中吊烟男青年就是柴静博客里提到的摄像常青。
| |
2、两个机位
| |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两个角度的镜头,一个是被访代表、委员的特写,另一个是当时采访环境的远景,就是一大堆记者围着柴静那种。这就要求配备两个摄影师,上图中间手扶三角架的格衫男青年就是另一个摄像。而左侧戴眼镜打电话的先生就是幕后的“大头目”——制片人申勇。这位老新闻制片人每次拍摄都身先士卒,不是那种办公室类型的。
3、制片“大人”
| |
如果说柴静是这个节目的灵魂,申勇就是这个节目的大脑,两者相辅相成。申勇对工作很细致,编导的稿子他都要看很多遍。有些细节到了出镜欠一分钟,他都有可能坚持做出改动。一切为了播出质量!
4、重重包围
| |
柴静的采访总是被很多记者包围着,她的话筒到哪里,旁边必然会出现无数镜头和录音笔。我经常会担心,我们的采访会不会被别人抢先发了?不过新闻是全社会共有的信息,多些渠道传播对老百姓是好事。看来我还是太嫩,柴静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5、柴静的NG
| |
柴静也有需要拍很多次的出镜。这和她的专业素质没有关系,多数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上面这个30秒长的结束语就拍了十几分钟。主要是风的问题。应为为了照顾光线柴静必须迎风拍摄。不用我多说,照片已经表现了北京春天西北风的威力。
责编: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