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31日 13:41 来源:
8月30日上午9点45分,著名演员傅彪因肝癌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安静辞世,享年42岁。医院外面聚集的众多的记者,眼含热泪与傅彪的众多好友一起为好人傅彪送行。(据新华网)
傅彪走了。一个让观众爱戴的演员,就这样被病魔夺去了生命。31日的新浪网新闻频道,以头条新闻,集中推出了有关傅彪去世的专题报道;新华网言论频道的编辑,点题欢迎网友发表评论。看看新浪网友数万条的跟帖,再次证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只要活着为公众有所贡献的人,死后就能得到公众自发的悼念。
有人将傅彪的去世,和不久前高秀敏的突然离去,和特型演员古月的猝死,联系在一起,发出了“傅彪走了,艺人频逝为哪般”的感慨,笔者觉得没这个必要。不怕您骂我孤陋寡闻,知道演员傅彪染病的消息有些日子了,傅彪是谁,究竟在哪些影片中扮演过角色,却知之甚少。现在,从媒体上看到他的遗照,才逐渐回忆起我曾经见过的荧屏上的傅彪。自此,傅彪这个人才算真正进入了我的脑海,开始和许多人一样,为傅先生的英年早逝,顿生惋惜之情。
艺人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和其他职业的从业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纳闷的是,为什么个别演员的去世,总是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如果说古月是因为特型演员,他的离去,使中国少了一位毛泽东的扮演者;高秀敏因为憨直和快人快口,让全国观众喜欢,他们的永别,值得媒体隆重悼念的话,那么,傅彪呢,他不过是数万演员、艺人中的普通一员,对他的早逝惋惜可以理解,毕竟,每个演员的身后都有一批观众,相信傅彪亦然。问题在于,一段时期内,两三个艺人的去世,真的可以用“频逝”囊括吗?
老年人爱念叨,阎王路上没老少。作为一个群体,从业者接二连三的“损兵折将”,和一个人的谢世,不能相提并论。进入2005年,演艺界不过才走了三位。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去世的比例远远高出这个数字。以笔者供职的高校为例,一个学期下来,讣告见了一些,其中不足50岁的去世者,足以超过3则。这才是一所高校呀。相比之下,学人的“频逝”现象,应该比演艺圈的人士更严重吧?可惜的是,学人不是明星,他们为人类做的贡献,兴许并不亚于艺人,为何他们的频逝,得不到媒体如此隆重的悼念,而一个普通演员的离去,反而上升到整个艺人的高度去关心?
两三位艺人的去世,代表不了一个群体。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没必要为艺人的“频逝”惊诧。各人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一个人的去世,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完全犯不着和某个职业挂钩。事实上,演艺界的演员,不论是劳动强度,还是医疗条件,比其他职业好得多。将个别演员的去世乃至生病(后者如歌星孙悦),统统和劳累过度联系起来,我个人觉得是宣传误区,谁也没和当事人在一起共事,凭什么拿“劳累”二字“开处方”?
演员离去,该悼念的继续悼念,只是不要夸大其词,“株连”一大片。(刘海明)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