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5月08日 13:42 来源:
温总理下基层调研的路线很独特。个中之一是常见“临时”。比如,为了解宁夏历史上罕见旱灾的情况,5月6日上午,温总理一下飞机就驱车200多公里赶往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公路两旁一片片黄土坡,很难看到一丝绿色。在路过白圈子村时,温家宝临时走进农民田丰朋的地里。(见新华社2006年5月7日电)其实,像这样的“临时举措”,在温总理下基层的往事中都不难发现。“临时”,成了温总理下基层调研一个显著特征。
“临时”,意味着先前并无计划,只是随机决定。总理调研线路的“临时”,是总理根据实际情况当机立断的调整。无疑,“临时”使总理看到了实情,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就5月6日温总理在路过喊叫水乡田丰朋地里为例。总理一行看到了田丰朋为了抵御旱灾,在瓜地区覆盖了一层从远处运来的沙子,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温总理“一边用铲子在浇过三瓢水的小土坑里埋下瓜苗,在周围放上小石块,然后盖上一小片塑料薄膜,接连种下了三株瓜苗,一边向田丰朋了解抗旱和生产情况”这个“临时”细节,使总理看到了旱情的严重,更感受到当地农民艰苦奋斗抗旱的自救精神。因此,总理动情说,宁夏群众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坚韧不拔、坚持生产自救、埋头苦干的精神值得赞扬。
“临时”的对立面是“固定”。在下基层调研中,一些基层官员习惯按设定路线为领导做向导。个中,既有安全保卫方面的考虑,也不免夹带着陌生对象、其他未筛选的地点冷不防向上级领导抖出有损“颜面”的担心。而后者,在某些基层中恐怕也甚为普遍。因此,不少参观点多是办公室等机构“反复培养”的点,不少汇报发言也多是“反复斟酌”的语言。显然,固定的线路不一定能使上级领导看到实情实貌。而了解不到实情,恐怕就会滋长官僚主义。而在官僚主义影响下,出台的政策难免有劳民伤财之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临时”更改某些路线,既有利于了解到真情真相,同时也有利教育基层官员真抓实干,避免或减少表面文章。这种“临时”如同闭卷考试一样,为着全面掌握知识,就要求考生们全面扎实做功课,弄懂弄通各类题目,在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而不是靠默念某些答案。
总理下基层调研线路常见“临时”调整,彰显是“临民情结”。人们看到,总理每次下乡“临时”调整战线都是想见到当地的百姓,都是想亲自问一问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5月6日至7日在宁夏调研时,总理不但“临时”走进农民田丰朋的地里与田地主人交谈,还“走进农户家里了解人畜饮水情况,察看了人工水窖”,又在供水工程点向前来运水的农民了解水源和价格情况。记得,在4月4日,温总理访问澳大利亚与当地华侨华人见面发表真情讲话时讲了一件“疑虑故事”。温总理说,在“两会”结束后,我到山西访问,住在一间电工厂的招待所内,我并不希望在住在电工厂的招待所内,却没有见过厂内的工人,心里感到很不舒服。我知道电工厂不远,二百米就到,我打算步行过去,与工人一起吃午饭。但当地官员告诉我那工厂没有食堂,也没有人上班。我不相信,要亲身到工厂一看。结果,在工场遇见一批女工,她们都告诉我食堂在哪。我问她们午餐吃什么,她们回答“我们吃盒饭”,我说“那就成,你们吃饭时给我多一盒饭”。那天下午我与她们坐在一起吃盒饭。我那时候,我的内心感到踏实很多了。(见《新闻晨报》2006年4月5日)
可见,“临民”意识决定了总理下基层调研线路的“临时”更改。在一连串“临时”背后,映照着的是总理的“临民情结”。“临民”,就是时时想到民众,处处想见到百姓。就是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切身利益而思虑而朝思暮想。“临民”常装在脑中,办事中避免官僚主义的“疑虑”也会增添几分。而时下,一些地方基层官员对形形式式的官僚主义侵占群众利益行为之所以“疑虑”甚少,反应迟钝,个中不言而喻是某些官员脑中“临民”意识的缺失。回味温总理在调研中的“临时”,根本的就要努力装进群众切身利益,就是胡总书记所讲“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作者:亦 菲)
责编: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