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3日 15:08 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4月1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日刊载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格里茨的分析文章说,中国第11个五年计划具体地描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宏图大计。
文章认为,中国即将执行第11个五年计划。中国的经济转型可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可观的,旨在改善生活素质,惠及几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民。五年计划是给经济转型持续运行打下框架。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和大规模的扫贫努力,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长期的成功发展,部分原因是其独特的眼光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华盛顿共识形成后,在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切实际地致力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时,中国再次重申,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持续、均衡提高,才是它追求的目标。
中国非常清楚,它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给环境造成沉重负担的阶段,这个负担甚至让发展难以为继。除非改变方向,不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最终受到威胁。这也是新的五年计划把环境问题当作重中之重的原因所在。
中国很多落后地区虽然赶不上国内其他地区的进度,但其实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削减贫困的同时,这也加剧了不平等,使得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
正面关注不平等的问题
世界银行的《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说明了人们应该更关注不平等的问题,而不光是贫穷问题。中国第11个五年计划,也试图正面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政府一直宣传建立更和谐社会,第11个五年计划具体地描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宏图大计。
中国也认识到,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不止在资源上存在着差距,在知识上也同样有相当距离。因此中国制定了大胆的计划,不仅要缩小这种差距,还要为独立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全球上和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已经改变,这一点在五年计划中也有真实的反映。中国未来的发展要依靠国内需求而不是出口,这就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实际上,中国面对的问题十分罕见:那就是储蓄过多。人们大量储蓄的背后是因为政府的社会保险计划存在缺陷,加强社会保险(养老金)、公共卫生和教育,将能够减少社会不平等,而同时让人民感到有保障和促进消费。
一直以来,中国几乎每次都能够超额完成自己设定的最高目标。眼下的目标如果实现,这些调整就会给已经严重失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带来进一步的巨大压力。
美国巨额的财政和贸易赤字,其实已够让体系失衡了。如果中国的储蓄减少,那么还有谁具有能力为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埋单?这个问题目前似乎并非迫在眉睫,但我们距离那天已经不会太远。
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实施
中国对未来有清楚的认识,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执行计划。中国幅员辽阔,如果没有广泛的分权作为基础,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权力分散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举例来讲,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个全球性问题。在美国宣称无能为力的同时,中国高级官员无疑表现了更负责任的行为。计划被采纳后短短一个月内,中国政府就对汽车、汽油和木制产品征收了新的环境税:中国正利用市场机制解决自己和全世界的环境问题。
但这对要发展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地方官员造成巨大的压力。他们会辩说,如果美国不能以环保的方式生产,我们又怎么能够做到?
为了把远见变成行动,中国政府需要推行强有力的政策,已经开始征收的环境税即为一例。
向市场经济过渡后,一直困扰发达国家的问题也开始困扰中国:在薄薄的市场面纱后,隐藏着有自私自利企图的特殊利益集团。
有些人可能会支持涓流经济学:不必为穷人担心,每个人最终都会从经济发展获益。有些人可能会反对竞争政策,反对强有力的企业监管法律,主张让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来决定一切。随着政府推行强有力的社会和环境政策,与发展有关的争论会进一步升级:比如有人会说,高额的燃油税会扼杀我们新生的汽车工业。
然而,这些所谓的发展政策不仅不能带来发展,还会威胁到中国的未来。阻止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开探讨经济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揭穿谬论、为制定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供条件。
布什的暗箱操作,把决策权交给一小部分拍马逢迎之徒的做法,是极佳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外国人其实不了解中国领袖在解决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时,如何广泛地听取意见(甚至包括外国人的意见)。
市场经济不能全靠自我调整,不可以挂上自动档就放手不管。如果想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就更不能放任自流。但管理市场经济不是轻松的任务,必须按照经济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中国须随机应变,第11个五年计划的蓝图,是对调整的适当回应。全世界正目瞪口呆地静观其变,默默祈祷,看着13亿中国人的生活继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编: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