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6日 16:24 来源:
记者近日在贵州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采访时发现,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两省区长期积累而未妥善解决的乡村债务如同“紧箍咒”一般,束缚乡村干部手脚,制约乡村两级发展,乡村两级干部萌生不作为思想。(4月5日《新华网》)
众所周知:近几年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给9亿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但是一些贫困农业乡镇,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又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原来乡财政收入构成主要以农业税为主,工商税收比重很小。随着农业税取消后,乡财政深陷“断炊”窘境,然而乡镇支出仍然和以前一样。这样导致乡镇里的常规性开支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费用等其他临时性开支更是没有出处。加之原来的欠债,压得贫困乡镇更难以轻装前进。
为防止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深陷负债泥淖,尽管去年,各省区按照中央相关会议精神相继出台文件,层层建立消赤减债目标责任制,明确规定所有乡村一律不许出现新债。由于没有明确的操作依据和办法,加之“一事一议”又很难操作,使贫困乡镇“会难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广泛存在。然而,要办事、要发展都得花钱,而县财政只保工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连基本办公经费都保证不了。结果形成了旧债难还又添新愁,为民服务只能是拿嘴应付了,于是一些乡村两级干部就产生了不作为思想。由于干部不能为民办事,所以有时他们都不敢面对群众。如何使贫困乡镇能轻装前进呢?
首先,中央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管好用活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此,上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具体工作中,多做调查研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进一步提高地方产业经济效益,并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引导乡镇干部,改变过去那种单纯靠救济扶贫的思想,要引导他们促进商品经济思想观念在贫困地区的传播和形成。
其次,深入调查研究,选择重点落实扶贫工作。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由“输血型”逐步向“造血型”转化,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上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经常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查,与当地一起研究扶贫致富工作,落实发展方向。尤其要突出抓好整村推进工作,要以主要精力指导各地选好项目,用好资金,保证项目质量。同时整村推进项目的选择一定充分尊重贫困户的意愿,按照农民想干啥、能干啥就支持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再次,要大力扶持贫困乡镇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要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实际,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民自愿和尊重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订单种植或订单养殖,合同销售,减少市场风险。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公司+协会+农(牧)户”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新路子。
总之,贫困乡镇要加快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合力。要明白:特色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要集中优势资源,培植特色产业。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竞争力。要不断整合优势产业,实行集约式发展。要促进优势互补,开展对外合作。贫困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劣势在于投资不够、科技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因此,上级部门要引导贫困地区加大与科技密集区、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不断增加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真正让贫困乡镇轻装前进。 (刘纯银)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