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07:47 来源:
人民日报消息:有一条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这片神圣家园里繁衍生息,这条江叫长江;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与江为邻、与江为伴,看惯了江上的白帆,听惯了船公的号子。
曾经,浩浩长江水是那样地桀骜不驯,生活在江边的人们有乐也有苦;如今,高峡出平湖的盛景已现,三峡工程横空出世,东方巨人翻开了治理和利用长江的新篇章,生活在江边的人们笑了,但那笑中含泪。
那泪是幸福的泪,也是思乡的泪。
为了根治长江水患,为了三峡工程顺利进行,100多万库区儿女背起行囊,离乡别土,走出这片熟悉的家园。从1993年到2005年底,已经有110万多人搬离故土,异地安置。
三峡工程关键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正在中国的大地上破解。
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的精神。透过这由思乡泪水浸透的百万移民图,一种与三峡工程相生相伴的伟大精神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巍巍大坝,凝结着三峡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更凝结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及支援移民工作的全国人民的奉献和支持。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有一种精神在涌动着;所有的三峡建设者们,始终被一种精神鼓舞着,那就是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汇成的可歌可泣、生生不息的三峡移民精神。
“舍小家、为国家”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在中华文化中,家乡故园是无数人的情感寄托和归宿;背井离乡,曾经只是为生计所迫的无奈选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三峡工程建设在即,虽然峡江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但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出生数日的婴儿,百万三峡移民毅然舍小家、为国家,或就地后靠、或投亲靠友、或自谋出路、或远徙异乡,纷纷作别故土,走出峡江。
他们说:“果树砍了还可以栽,房屋拆了还可以盖,移民任务不能耽误”;他们说:“哪方水土不养人,再创家业不就是苦点累点吗!为三峡工程建设作贡献,值!”
他们忍住眼中的热泪,放下了世间最难割舍的亲情、乡情。他们在行囊里放进了故乡的泥土、石头和树苗,心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一步一回头。
一切的选择,都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家”,他们的坚忍和无畏让我们看到了库区儿女的国家情、民族情。
“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心底无私,乐于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百万移民、广大移民干部、安置地的乡亲们共同唱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三峡工程移民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式,移民必须与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度相衔接,按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否则就会出现“水撵人”的局面。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百万移民的安置任务,而且要做到“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对于迁出地、安置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百万移民来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淹没的是良田熟土,待垦的是陡坡荒地;留在身后的是熟悉的家园,摆在眼前的是未知的生活。百万三峡移民并未因为补偿标准较低就拒绝搬迁,而是体谅政府的难处,积极响应政府的移民搬迁号召;百万三峡移民不因条件差而退却,不因困难而抱怨,不因陌生而拒绝,而是迎难而上,毅然走向搬迁之路,迈向新的生活。
“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广大移民干部“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为了不误移民,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烂了多少鞋;为了不误移民,他们吃住在移民迁建工程工地,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掉了多少肉;为了不误移民,他们常年奔忙在外、数过家门而不入,不知道欠家人多少关爱、欠子女多少温情;为了不误移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道有多少人积劳成疾,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三峡移民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出奉献,安置地的群众也为三峡移民作出了奉献。他们用真挚的感情,来接纳可亲可敬的三峡移民;他们献出了自己的果园、房屋,为三峡移民安置新家。江西老表们说:“人家大老远来的,背井离乡,什么都舍弃了,都是为了国家建设,我们也奉献一次吧。”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正是从这些平凡的百姓身上演绎出的伟大。
“四海同心,中华同心”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辽宁路、宁波路、广东大道、上海大道……因各兄弟省(区)市出资援建而得名的道路、桥梁,成了三峡库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各对口支援省(区)市无一例外地在对援区县援建了希望学校、医院、图书馆、社会福利院等一大批公益性项目。一条条大道,一幢幢高楼,不仅成为全国人民支援三峡移民工程的有力见证,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好象征。
从三峡移民工作启动之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和国家各部委、20个省市和10个大城市就开始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他们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帮扶三峡移民,支援库区建设,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时代颂歌。
据统计,到2005年底,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245亿多元。其中社会公益项目资金23亿多元,经济建设类项目资金221亿多元。实施经济合作项目近2900个,对口支援项目安置移民5000人次,安排移民劳务近2万人次,培训各类人才8000人次,干部交流近500人次。
万涓化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就有着冲破云天的磅礴。国逢大事,四海同心!中华同心!
“家住三峡瞿塘下,惯经风浪不知愁”
――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库区群众长期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家住三峡瞿塘下,惯经风浪不知愁”,正是这种品格的写照。百万移民把这种敢于闯激流跨险滩、面对困难波澜不惊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三峡移民,都有一部独特的创业史。千千万万就地后靠的移民,开山筑路、改造梯田、打造果园……一步步地改善着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初步实现了“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标。16万多外迁移民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迁入地的干部群众。在江西,当地干部说:“只要看到连田埂也种上玉米的地,那一定是三峡移民的土地!”
为了建设美好的三峡、实现生活的富裕,凭着艰苦奋斗精神,三峡移民们在短短10余年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库区的面貌。一座座移民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移民新村整齐有序,库区产业渐次发展,三峡移民那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脊梁在拼搏中挺立。
如今,三峡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三峡移民工作尚未结束,三峡移民精神仍在丰富和发展。
峡江风光,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百万移民,高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音。三峡的巨变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不仅建起了一座水利水电丰碑,更筑起了一道伟岸的精神丰碑。三峡大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三峡移民精神,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篇。
责编: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