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31日 14:28 来源:
2006年,必将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被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刻,面对“反思改革”的种种疑问,“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给予了明确回答:“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温家宝总理更是进一步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领袖的回答,铿锵有力,高瞻远瞩,坚定而又自信,廓清了中国前行的思路和方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胡温新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扬帆起航。
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纷纷走向政治舞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都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以失败而告结束,原因很清楚: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严重脱离群众。只有当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无产阶级,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进而建立了新中国。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坚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虽然没有成功,但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的继续探索作了有力的铺垫。从 1978年开始,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靠着“摸着石头过河”,靠着一股劲和气“杀出了一条血路”,使中国从此走向了从“先富”到“共富”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开放康庄大道。历史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28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阔步前进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有关改革开放的争论和反思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围绕着姓“资” 姓 “社”和姓“公” 姓“私”展开了两次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1997年江泽民的5.19讲话和中共十五大为标志,破除和冲破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束缚,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告诫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是总设计师对企图动摇改革开放思潮的高屋建瓴、放眼未来、未雨绸缪的明确而有力的回答。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时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不公平等新问题、新矛盾,突出表现为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主要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就业难、生态环境恶化,权力腐败严重等问题。由此,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人对改革开放发出了种种议论,笔者认为,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是必要的,但是打着“反思改革”旗号企图否定改革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不能允许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恰恰说明是我们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必须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解决,停顿和倒退决没有出路。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执政理念。进一步强调,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强调不失时机推进改革的同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深意,只有这样,改革的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最广泛的共识和持久动力。
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要思路清晰、统筹兼顾、科学决策、重点突破。毋庸讳言,当前改革我国还面临的四大缺陷:即各级政府的资源配置权力仍然过大;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公共服务非但没有加强反而有所削弱;由粗放到集约的增长模式始终难以建立,等等。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当前我们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部署,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智慧和勇气、胆识和魄力,需要和谐发展并重。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强领导下,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定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民智、增强国力、造福人民,就一定能够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作者:晨曦wt)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