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惟有创新才能强中国!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5日 16:10 来源:
    专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更加有力地吹响创新的号角。对于我们来说,创新就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灵魂,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红线,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永葆生机的源泉,它的地位无可取代。

  这里所说的“创新”,不是仅指人们在科技等意义上所理解的自主创新,而是包括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从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作为我们党永葆生机源泉的理论创新就是在不断促进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理论创新,也是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回答改革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结合实践正式提出了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人们说,这个体系博大精深,涵盖非常宽广,内涵非常丰富。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还把理论创新提高到治党治国的高度来认识,报告说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其他方面的创新,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构想,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标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治党治国之道的理论创新。总的来说,理论创新就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指导基础和社会推动基础,“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体制创新,在于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体制,一条根本之路在于加强加快体制改革。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围绕消除这三大障碍,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即我们要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我们希望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推进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民生,着眼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建设新的未来,而力争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创新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我们要着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今后十五年内基本建立创新型国家。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分析现今科技革命形势,人们清醒地指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惟一选择,“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之后,我们不能再走“技术引进依赖”之路,也不能再走盲目引进之路,而要通过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突破“技术瓶颈”的制约,形成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十一五”规划把这一点作为了一项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专家指出我们需要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条件,第一要创造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第二要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第三要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第四要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今年的总理报告也明确指出,在“十一五”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真心希望全社会都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实现 “人人创新,公平竞争”,更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彻底改变我国“低端产品生产国”的面貌,使“中国加工”、 “中国制造”最终跃升为“中国创造”。

  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稳定发展来说,进行文化创新、着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教育、不断落实“科教兴国”国策我们可以大力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但人们的思想观念需要适应现代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也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我们在国际上的文化优势、有力抗击外语文化的侵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观”、“和谐社会观”等的提出和落实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重视和讨论的热点,而它们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概括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可以说是为我们当前在全社会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大反腐败力度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要把它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好、落实好、普及好。特别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也要切实加强农民思想观念与科学文化素质的转变和进步,加快对新型农民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要求。

  回首过去,我们已经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走过了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道路,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已经进入了需要正确攻坚的历史关键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整体社会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在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创新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以团结民主、扎实工作,因为惟有创新才能强中国。“十一五”时期及今后将是一个重要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就让我们共同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让我们的国家建立在一个日益坚实的创新基础之上!(作者:广仔1)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高见>>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王茜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