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进入[新闻调查]>>
| |
| |
| |
| |
CCTV.com消息(新闻调查3月13日播出):
被采访人:
申纪兰 全国人大代表
马俊召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张秋才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胡买松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王辅刚 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
张景梅 山西省平顺县长
演播室: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一位老人的故事,她今年78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同时她又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因为她参加了我国建国以来全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就是申纪兰,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她成为我国人大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解说:这些照片记录下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过去五十年时间中走过的非凡人生历程。从25岁开始担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今年第十届人大代表,申纪兰代表着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山西平顺县的农民一次次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解说:西沟村下了今年最大的一场雪,对于就要春耕的村民来说这场雪是再好不过了。西沟村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山西平顺县,在这个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所辖的乡村中算是相对富裕的一个,全村共有2000多口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沟村里就已经名扬全国,因为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和申纪兰都是西沟人。
记者串场:这里就是西沟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是我们国家唯一在地图上被标明的行政村,也是少有的连新华社都要派常驻记者的行政村,在那个年代从这里曾经走出了大红大紫的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和申纪兰,而成为了被人们所向往的地方,今天仍然会有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为了看看西沟村看看申纪兰,看看这里发生的变化。
解说:按照约定,申大妈在村口等我们。她头顶一条黄色围巾,脚穿一双单层板儿鞋,在雪天里,这样的穿着显得过于单薄。再过四天,申大妈就要去北京参加今年的两会了。
解说:申大妈直接把我们引到家门口,小院落和砖土房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在这间2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三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不同时代的照片,像是一个小型展览馆,看过之后,每个参观过的人都会对申纪兰肃然起敬。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还有和毛主席照的,这是邓大姐。
记者:您在哪儿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在这后边站着,这里头还有李鹏、朱?基总理,朱?基总理来过我们这儿,还有乔石,还有巴老,那是江总书记,江泽民。
记者:接见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是江泽民,这是胡主席来过我的家,胡锦涛书记来过我们这个村,你也看到了,这是我十届人大代表在那儿开的,这是温家宝总理还在这儿接见我们,这是温总理,这都是我开会的代表证,这都是。
记者:光代表证就搜集这么多。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光这些出席证。
记者:这个是?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是最早的,这就是个代表证。
记者:妇女代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妇女代表,你看就这么小的证,现在就弄这么大的。
解说:作为全国惟一一位连续当选一至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以她独特的经历成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的见证人,这座旧房子里的许多物品都有历史的痕迹,而申纪兰一生的传奇履历都起源于她的一个执著信念。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时候的妇女也很封建,就不把妇女当人看,有人就是男人,这就有人了,我这个妇女就不顶人,我对这一点就很生气。
解说:解放初期,劳动是最响亮的口号,男人们下地耕作能挣10 个工分,而妇女们操持家务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家庭地位很低,更谈不上有社会地位。
张秋才(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好像女的就不准你出外边去,怕你风流了,现在说就是风流,过去女人就是煮饭,在家里做点其他的。
解说:50年代初,李顺达成为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在他的倡议下,1951年西沟村创办了农村生产合作社,申纪兰由于劳动出色被选为副社长,年仅22岁的申纪兰走出了为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第一步。
记者:当您知道自己被选为副社长的时候您是什么感觉?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感觉就睡不着觉了,我还能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这就是我自己的地位提高了,我们妇女地位提高了,不是我一个人提高了,我觉得就有了方向了。
马俊召(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她能干,大家就很支持她,她就宣传,跟大家说说,男人扛个大石头,女人就扛个小石头。
解说:然而,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要使妇女们离开锅灶走出院门儿,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申纪兰实现妇女解放的想法起初并不顺利。
记者:当时要号召这些妇女也上山干活,有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有不同意的,说申纪兰你揽事宽,什么也叫妇女干,解放了天光就要上山,也有这种说法,我说要过去想上山都不让咱上,咱妇女解放就是要从劳动中解放自己,我就跟她做这种工作。
张秋才(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她就自己带动大家,从这个村带动全大队,人人都去劳动了。
记者串场:1947年申纪兰嫁到了西沟村,那一年她只有18岁,和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姐妹一样,她也顺从了当地的传统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但是仅仅五年之后,因为政治可靠生产过硬,申纪兰成为了生产合作社的副社长,从那个时候起她就开始苦口婆心的劝说社里的妇女要走出院落,下田和男人一样劳动,同时它也劝说那些男人们,妇女既然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就应该获得同样的报酬,令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个时候申纪兰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全国的轰动,被树立为了典型也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
解说:当时,这篇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它标志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的劳动得到了尊重。申纪兰追求男女平等的斗争,终于在历史上写下了“男女同工同酬”的重要篇章。从那以后,申纪兰广泛的赢得了村里男女老少们的拥护。1953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开始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民主选举。人们在新奇和向往中迎来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崭新的政治制度。
记者:这个村里这么多妇女,为什么当时就着力要培养发展申纪兰呢?
胡买松(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原来不是培养她,原来也是这个村上培养了一个,有一个培养成了以后,一年多了也很(出色),后来有了小孩以后就累着了,累着了就出不来了,所以这个村就瞧中了申纪兰,这个苗苗比较好,所以那个时候老李(李顺达)就说,干吧,不怕,有我给你作主。
解说:在李顺达的鼓励下,申纪兰一边照顾婆婆、丈夫和孩子,一边参加社会活动。1954年,申纪兰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那一届人大代表是怎么选的,您当时有印象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来给我发通知来,那群众就高兴的,说纪兰没想到你能当上人大代表,我就激动得,我后来梦过这个梦,我当上了人大代表,党给了我多高荣誉啊,一个妇女能当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多大一件事情啊,当时群众就非常激动。
记者:您当时想做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是什么?有没有考虑过?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想参加一次会议,见见毛主席就行了,其他就不想了。
记者:村里的乡亲们知不知道你去北京开人大会议要干些什么?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知道。
记者:他们知道什么?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从我走的时候就说叫我选上毛主席就行了,其他也不说什么了,好好替咱妇女说上个话,你去了只要选上毛主席,就这样安顿我了,那时候也不多说其他的
那时候提案什么的我就说不上来。
解说:1954年秋天,申纪兰骑着毛驴儿,带着乡亲们简单而又厚重的嘱托走出西沟,他要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申纪兰有幸和121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人们聚集在广播旁,一起倾听来自北京的声音。
记者:我看到一段历史资料,您好像还在会上发言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在小组里头发言了,没上会上。
记者:您还知道您那次发言当时讲了什么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感觉很激动,也很高兴能代表妇女说两句话,我们妇女解放了当上人大代表了真是很激动,你不知道比过年可好多了。
解说: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使国家领导机构全面建立了起来。在如此重大的国家政治活动中,劳动妇女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和选举权,这一年申纪兰才刚刚25岁。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那一次印象深就是见毛主席,最深就是见到毛主席就行了,周总理 刘少奇 邓小平都见上了,满载而回。
记者:大妈,我们听到一个说法,说您头一次去北京开人代会的时候您还不认识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不认得。
记者:这个不认识字给您当时开会有没有带来什么困难?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们还有有文化人给我们翻译,念一念,我们认真领会,到这儿来开会来的文盲太多,农民大部分不识字,现在的人民代表层次高了,大学生多。
解说:这次会议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劳动的激情空前高涨。申纪兰回到家乡后和李顺达带领合作社向荒山宣战,在成活难度极大的石头沟里植树造林,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记者:这个山上,我看见好像是石头山。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石头山。
记者:这树怎么种上去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们是见缝插针呀,有一点土就种树,分秒必争、分土必种,人听党话 自然听人话,改天换地力量大,小流域治理 全国一面红旗。生态环境给后代留下什么?这就是“绿色银行”。
记者:当时种这些树有没有什么规划?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有规划啊,我们山上松柏核桃沟,河沟两岸种杨柳嘛,梯田发展苹果树,西沟发展农林牧,这就是西沟好出路,大家说要变了样,我们就高兴了,过去说是金木水火土什么都没有,有了共产党西沟就变样,就这个。
解说:然而,很快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全国上下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全民大炼钢铁,在这场运动中,第二届人代会召开了。
记者:当时浮夸风说,一亩地能产十万斤,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是浮夸风,1958年大跃进以后我开群英会,我们七个女社长,总理请到她家里座谈了三个小时,他还问我,你炼铁了没有,我说炼了我是连长,怎么样啊,我说还炼出来了,扇那个土风箱,哎呀不怎么样吧,我说周总理怎么知道这个,确实大炼钢铁时候很不成功的,他说机器炼那个还出废铁呢,你山上那个能炼好,我说也只能说是炼出来了,好不好(就说不上了)。总理怎么知道了呀,总理都知道。
解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上,第三届和第四届人大分别只召开了一次会议,文化大革命的延续让这两届人代会相隔整整十年。十年间,人代会形同虚设,代表们多缄默不语,建议寥寥,这是人大制度历史上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
记者:当时那个年代我们中国整体的政治都比较混乱,包括又有打倒刘少奇,打倒彭德怀这些事情,您作为一个农村的基层党员、一个人大代表,有没有让你觉得比较困惑的时候?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个问题上吧我一直是坚持实事求是,在有一些事情上我们看透的就说,看不透的我们不表态。
记者:当时什么事情是您看透的,什么事情是您看不透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事实就是事实,你说不是事实,你要是都打倒,文化革命把生产队打倒,队长也打倒这个不对,你说谁错了打谁,这个对,你也不能都打倒吧。
解说:1975年1月,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在人代会上向代表们作政府工作报告,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最感动的记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文化革命那次周总理最后一次作报告我都参加了,我都掉眼泪听总理报告,总理出来以后,群众对总理多拥护,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作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一直鼓掌,看到总理这就是,真是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
解说: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被任命为副总理。不久,邓小平开始全面主持国务院工作,70岁的邓小平再一次被推上中国的政治舞台。1978年,49岁的申纪兰第五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见证了中国历史从紧张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大转折。
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大又恢复了正常,那届会上,第五届人代会上,您也被选成了人大代表,您对那次会议有什么印象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次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我想能参加人代会,不管它不正确的地方也好正确的地方也好,我们感觉人代会还是大体都是正确的。
记者:您在那次会上提出了什么建议没有?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次我们开始讨论农村问题、农业问题,每次拿报告根据报告来讨论,不是你想讨论什么讨论什么,我们是根据报告讨论。
解说:采访正在进行的时候,平顺县的领导来申纪兰家提前为她送行。人大主任也把今年县里的想法和建议带来了,希望申纪兰能在两会上替平顺县的经济发展呼吁呼吁。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你来了正好,咱们说说,市里头安排叫把县里头提那些事情叫我带上,咱贫困县就得按照贫困县反映情况,咱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地区咱要扶持,对,咱要支持,我们怎样规划,怎样把农村建设好。
记者:这几年县里通过申大妈往中央带去了多少提案?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这个事情由我们张主任说吧。
张主任:每年带五至七条。
记者:我们刚才问申大妈,她自己不好意思说,就你们看,申大妈能连续当十届人大代表,你们说靠什么呀?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靠的一个词――本色,两个字本色,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能够体现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且始终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我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好,我一定把县里的意见带上,反映到中央。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路上顺顺当当,开会代表大家的心声,一定要健健康康。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把会议的精神带回来,把大家的事情我带上北京。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把胡总书记的声音带回来,党中央的指示带回来,化成咱们老区人们改天换地的动力,好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行行行,确实是党培养,大家都很关心我,不但县委是这样,市委也是这样的,省里的省长刚调来就来这儿看看我,都鼓励我前进,我说老实话,我真是严格要求自己啊,我真是代表农民,我想八亿农民要走向小康社会,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解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给予高度评价。这次会议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新时代。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政治经济的复苏获得了法律的保障,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也在这股热浪的推动下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记者:当年有一首民谣这样描写西沟的环境:山连着山,沟套着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冬天雪花卷风沙,夏天洪水如猛兽。西沟人造就意识到这样贫困的贫瘠的山沟是制约他们发展的最根本障碍,而改变这一环境的面貌,走出贫困走向温饱和富裕,也是乡亲们最朴素的心愿。
解说:申纪兰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很快开始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她要想方设法让西沟村尽快富起来。1984年,申纪兰到河南、江苏、上海等地考察乡镇企业,带回了“无工不富”的理念和新的发展规划。西沟人第一次尝到市场经济的甜头是在1985年,那年村里第一个企业硅铁合金厂诞生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很不容易呀,我们农民富起来多困难。
记者:这是一个技术活啊。
解说:这个企业是申纪兰从省里贷款100万元兴建的,投产以后第一年收入就达到160多万元。接下来,西沟人在市场经济道路上越走越宽。1997年,核桃露厂落户西沟,2000年,又打入房地产市场,这两家企业都直接以申纪兰的名字命名。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你看这个核桃露写上我的名字。
记者:我也奇怪,申大妈您这人是特别谦虚一个人,怎么会用自己的名字来做这个核桃露(的商标)?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特别不愿意,后来都说了,你为了群众的利益,你要想你纪兰拿出来别人都认你,要是对人民有利写就写上吧,我原来想哪里都是我的名字,我都不愿意
后来只要对人民有利,我就愿意了。
记者:您就豁出去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豁出去了,写着“纪兰核桃露”。
记者:按您的观察从第一届到第十届,人大自身又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改革让您觉得印象很深?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觉得人大的变化很大,发展很快,在执法问题上特别发展了,1954年就是一部宪法,后来立了多少法,根据国家的发展,根据人民的需要,还有人民的健康,都成了法了现在,污染问题、建设问题,特别对贫困山区的建设,像这些个问题,我最关心贫困山区这个问题,如何走小康社会,这是我一个中心想法。
记者:人大代表还要表决通过一些议案,特别是一些立法问题,那您在理解这些法律方面会不会存在一些困难?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理解这个法律问题吧,这样大一个国家要让法律治国,依法治国,不管哪一部法对党和人民、对发展有利,我们就拥护。
记者:按您的看法在人代会上有的代表开始不举手否决或者是弃权,这到底算是进步还是算是不好的现象?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这个是这么理解,有个外宾就问我了,你这个老代表对这个选举是什么看法,我的看法是这样啊,这就是中国的民主嘛,票多少(不说)当选了这就为好,这就是中国的真正民主,也不是法定非选不行,你不愿意选就可以不选。
记者:从您第一届到现在,您觉得在会上表现出来的代表的观点不一致,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只要符合大局就都统一起来了,不符合大局也不一定都能统一起来,不统一起来也不怕,少数服从多数嘛,有个民主集中制。
记者串场:这就是申纪兰已经住了三十多年的老院子,申纪兰就是从这里走出来走向北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还一度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但是最后出乎人意料的是申纪兰又回到了这里。她常常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解说:申纪兰的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三个儿女也都有各自的工作。现在,申纪兰独自一人住在西沟。他的儿子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位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在别人眼里,母亲是一位名人。在儿女们的心中,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而今,母亲已年届古稀,惟一不老的是她那颗爱国爱家乡、勤俭奋斗的心。
解说:当了十届人大代表,申纪兰自然会有公职在身,现在她有双重身份,兼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和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但在七八十年代,申纪兰曾作了10年的省妇联主任。后来,她还是放弃了正厅级干部的待遇,回到了西沟。
记者:妇联主任,在我们印象中是厅级干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厅级干部,正厅级。
记者:您当时当这个干部感觉怎么样啊?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当干部我早就走了,不当干部,我就当家属 也早走了,我就没那么想,劳动模范不劳动当什么模范,真正代表不了农民,我要跟群众走到一起,干在一起,改变了面貌,我这个共产党员才叫合格的共产党员。
记者:是当干部好呢,还是回家当农民好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知道哪个高,也知道哪个低,我虽然文化低没水平,我跟党有感情,党培养了我,给了我这样的光荣称号能当上人大代表,我为什么不能跟人民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啊,我还想起革命流血牺牲的人哪享受什么社会主义了,我今天能享受上这么高的待遇,我再苦也不苦,我说老实话,跟你说一句话,苦 我确实够苦,我学会了吃苦,我也学会了吃亏,我怎么才能不吃亏,农民富了我就不吃亏了。
记者:那您有没有想过您当干部其实也可以帮助西沟村的老百姓致富,甚至您可能还能当更大的干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可不行,那跟农民不是一个线路,那就不行。
记者:为什么不行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实际上我能代表农民,我知道农民种地到底丰收没丰收,知道他到底还有什么困难,我也种地了嘛,农民现在都是,党中央很关心农民,减轻负担免了税,但是物价涨得太厉害,你像电费、水费,一个煤球现在就3毛5,一斤芋头还买不了两个煤球,我就能体验到其他吃大米白面的,他哪能体验到这个煤球这么贵,农民是八亿呀,我想农民真正富起来,这是共产党最伟大的一件任务。
解说:这是西沟村最高的一个建筑平台,一共有97级台阶,上面是西沟展览馆,差不多来到西沟的人都要到这里看看。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廉政教育基地。
记者串场:这里是西沟展览馆,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沟的历史和李顺达、申纪兰两位劳动模范的奋斗足迹,很多来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在这堵墙前驻足停留,墙上的十张照片是申纪兰连续十届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纪录,在这堵墙上我们可以看到申纪兰五十年人生沧桑,这十张照片也见证了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风雨历程。
记者:我看见里边有一个细节,您每一张照片眼神都是往上看,好像是充满希望。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就看得远,近来的一年就不行了,老了。
记者:您在这么多届里面,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届代表会?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觉得每一届有每一届的特色,每一届有每一届的任务,我当代表也是逐步逐步提高,逐步逐步认识,我感觉担子很重,以前就是感觉想见见毛主席,参加人代会就高兴,现在我感觉这个担子很重,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真正能代表人民说话,真正能够为人民办事,这才是人民代表。
记者:而且我看您这届穿的衣服跟这时候比变时髦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也不一样了,还穿上了有颜色衣服了,这都是农民衣服。
记者:是专门买的衣服参加这次会议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是啊,我们到北京开会要代表人民的精神状态,我到家里头,我劳动,累了我不行就睡倒那儿了,到北京开会就得讲究讲究了嘛。
记者:我看这几张里边您这张是笑得最开心,是当时有什么开心的事,还是那届会上有什么事让你比较振奋?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政策好,邓小平说了嘛发展是硬道理,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还走老路就不行了,我们意见就是修好路 种好树,搞好农业吃饱肚,乡村企业迈大步,我就在这儿蛮有信心了。
解说:第二天就要去北京开会了,申纪兰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忙活。她在乡政府有一间办公室,吃过饭后,她一般要到这里看看各地的来信。
记者:晋城的,找您反映哪方面问题比较多?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是反映,这是控诉状子。
记者:像这些问题,收来这些信您怎么处理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些事情向各单位反映上去就行了。
记者:申纪兰除了把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外,还把来信提到最集中的问题整理成建议。几十年来,他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提案。
记者:申大妈,这个答复是解释什么问题?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是八届的时候我们对土地管理,我是个农民,就代表农民把这个土地管理问题反映了一下就给答复了,中央很重视这个农业问题,各方面都非常认真地给我们做了解答。
记者:当时您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对于土地问题。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土地问题我的意见是不能随便乱占,我就提这个意见,土地是一个基础,农业是基础的基础,我感到当这个农民代表,我就觉得对土地国家要作主不能随便乱占。
记者:您印象中什么问题是您坚持说了一遍还要再说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像修公路,修高速公路通路问题,我们修通路才能迈大步了嘛,你没那个路,你生产出东西运不出去,外地东西又运不进来。
记者:您印象中对您提出的建议要做出答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有一段时间了,也有一段时间了。你像以前,有时要提的也不是很多,答复也不很及时,这后来越来越及时,我感觉这就是中央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案和建议,重视人民反映问题,通过人民了解实际嘛。
记者:您这是准备去北京的行李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准备到北京开会,这衣服就是到北京穿的,可以吧这衣服。
记者:好像您穿了好几次都是这样的衣服。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就穿蓝色,我不穿红衣服,这就进京了。
解说:第二天,申纪兰就要到北京去开会了。这天傍晚,申大妈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也是每次上会前她的例行工作。申大妈约来一些村民,看看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能带到北京去。
村民:那儿还有一个提案呢,还弄了一个提案,还写了两句,消防队要增加土飞机土大炮来灭火。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提这个意见,三句话就代表这么大的意思,就这一行 二行,就这一行,这只能说是个建议,这就不能上提案,还有哪些需要说的话,咱去了能给它反映反映。
村民:农村来说,咱就主要是医疗,医疗问题,学生上学问题好多地方都面临,穷老山区对咱这个教育再倾斜倾斜,特别是看病难这个问题,药也贵,我想这个也是普遍的现象吧,关键一个问题是一个是教育、文化,没有文化你科技就上不来,你有了文化了咱上边再重视一下,派一些高水平的人下来再指导指导。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咱自己(水平)太低培养不起来,上头又不来加强重视,所以我们发展上就碰到了很多困难。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大家的意见我一定能带上,父老乡亲多好啊。
总制片人:梁建增 赵微
制片人:张洁
编导:仲伟宁
摄像:陈威
录音:刘昶
助编:刘月 刘涛
责编:郑刚 李长胜
合成:张东升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播出主管:杨明泽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责编:辛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