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区域发展"逆动现象":人才"东流" 污染"西进"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3日 14:58 来源:
    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新华网江苏、青海、安徽、广西频道消息:

  记者 郭奔胜、吕雪莉、周立民、王勉  

  项目"嫌贫爱富" 人才"滚滚东流" 污染"东出西进"

  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再次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应该说,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对区域协调发展寄予厚望,也进行了周到的制度安排。但代表委员在审议时,对目前发生在区域发展中的"三个逆动现象"表示担忧。

  支援西部大开发

  逆动一:项目"嫌贫爱富"

  现象:水是西部一些地区最缺的资源,但很多水利项目,这些区域却很难要得到。以青海为例:青海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但是多年来,国家在青海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安排却很少。究其原因,青海的农田效益相对较低是一个重要方面,但项目批准上的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很多重大的项目,本来可以放到西部来的,但最终还是给东部拿走了,中西部地区往往只能“望项目兴叹”。

  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市市长陈向群说,项目"嫌贫爱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讲继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问题是如何协调发展?发展就要有项目支撑,然而,东部越有钱就越容易从国家拿到钱,越发达的地方就越容易从国家拿到项目。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区域不平衡、产业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汪春耘说,目前在项目的审批上还没有做到完全公开,基层对项目的审批、布局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正因为不公开,所以一些项目主要靠"跑"才能审批下来,造成了一定时期内,各地都在北京设有"跑项目"办事机构。从项目分布的情况看,东中西三个区域内的项目分布很不均衡。特别是一些科技项目,由于每个项目都需要地方配套资金,而中西部地区配套资金少,所以拿到的项目就少,而东部地区由于资金雄厚一些,所以项目就扎堆。这种项目的分布不是按照发展的规律,有悖于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

  逆动二:人才"滚滚东流"

  现象:有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出是流入的两倍以上。青海省,人均受教育程度只有6年,文盲和半文盲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近年来人才进出比为1:4,就连电信、石油单位近几年也少有名牌大学生进来,同时企业送出去委托培养的人员也多是有去无回。在高校分布上,甘肃只有16所高校,而东部的江苏省有110所。今年2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大型人才招聘会上,青海大学给出年薪8万也很难招到需要的科研人员,而上海大学招10个博士生,却有数百名博士前去应聘。这让西部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很"眼谗"。

  声音:"孔雀东南飞,麻雀跟着飞"。全国人大代表郑亚说,国家振兴中西部,光有项目和资金,没有人才支撑是很难实现的。现在人才使用方面,一方面存在人才浪费现象或低水平使用现象,特别在东部地区,本科生的就业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屈就去干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情,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浪费,而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成为人才的洼地,出来的学生不愿意回去,成熟的人才又留不下来,导致西部很多地方学校教师紧张,医院医生奇缺,就连基层的法院系统都很难找到一个本科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国家发展中西部的意愿是相左的。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缺少更有力的手段,人才资源如果仅靠市场来配置,那些欠发达地区就在根子上"输了一招"。

  点评:"不求所在,但求有用","不求所有,但求有为"。针对人才"滚滚东流"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和中西部地区也在采取一些办法,提出并实施了柔性人才引进机制,来解决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问题。青海省省委书记赵乐际代表说,要针对地方支柱和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的需要,多渠道借用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青海省有博士服务团到艰苦地区支教,还有人在基层部门挂职锻炼;另外,一些科研院所面向国内外招聘人才来青海搞尖端科研。这些办法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教育部帮助下实施的清华大学和青海大学的对口教育支援就是一个成功的事例。另外,国家连续实施的"西部人才计划"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大。不过,西部必须解决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和过得好的问题。

  逆动三:污染"东出西进"

  现象:在安徽南部地区,自然风貌清秀,环境宜人,但一些地方为了快速发展经济,争上一些小的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从发达地区淘汰下来的,污染跟着项目走,成为中西部在发展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的污染企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0%。特别一些中小企业"关而不死",东部门槛高了,就往西部走,城市门槛高了,就往农村走。总之,这些企业并没有真正被淘汰出局。近两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在工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显著。一些污染型的小企业挺进西部的步伐越来越快。

  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说,区域协调发展中不能只有经济利益,也应该有社会责任。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淘汰中小企业必须彻底,不能只“赶”不“灭”,让其异地存活。当前更需警惕的是,出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地方政府对这些污染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大开绿灯。

  这并不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推测。近几年,西部不少省区为了尽快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提出"超常规发展",让经济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位居全国前列,这种思路本没有错。问题是,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增长,不惜以牺牲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对本地的一些关停并转项目采取"明关暗保"的办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环保的要求。这些污染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对西部一些不发达地区来说的确很有诱惑力。有这样一种背景,向西部转移污染能够得逞就并不奇怪了。

  点评:西部人如何看东部?王小青代表说:"东西部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动关系,东部和西部谁也离不开谁。在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互补的问题。"西部开发拉动的不仅是西部,也有东部、中部的发展。西部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资源等。西部的资源需要东部的技术、资金、市场平台,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而在环境这个问题上,东中西是个利益共同体,西部环境面临污染的危险,东部不能把自己当成看客。东部在给中西部经验的同时,要把教训传递到西部去,东部地区也有义务从人才、资金、环境等方面支持中西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总之,区域协调发展不能成为一种号召,而要成为东中西部之间的一种自觉行动。国家也要给予协调发展方面的配套措施,谨防区域发展的轮子越跑越偏。(完)

责编:杨洁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