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1:10 来源:新华社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明梁点评:
我与其他人大代表曾专门到长江三峡库区调研,看到许多地方生活垃圾沿江乱堆乱放,遇到暴雨就直接冲进江里,成为漂浮物,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和船舶行驶安全。近几年,沿江城镇经济发展很快,生活垃圾也迅猛增长,有些地方采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却带来渗滤液难处理、臭味扰民等新问题,特别是白色垃圾很难降解,埋在那里几十年都不会变样。重庆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被事实证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技术,应给予大力扶持和推广。
重庆:垃圾发电变废为宝
半月谈记者 刘健 李永文
垃圾本来人人讨厌,可记者近日在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看到,它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宝贝”。这里每天可以吃掉上千吨垃圾,产生20多万度电。
让人眼前一亮的垃圾发电
记者近日来到同兴垃圾发电厂,观看了垃圾发电的全过程。
在电脑控制下,一个悬在半空中的巨型“铁爪”探入20多米深的垃圾池,抓起垃圾投入焚烧炉。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吨垃圾可发电230度,我们每年可以将40万吨生活垃圾变成9000多万度电,如果一切正常,能满足3万多户人家一年的用电需要。”
垃圾焚烧发电的清洁、环保令人称奇。在厂区展示厅内,有4个小玻璃瓶引人注目。第一个瓶装的是垃圾进厂时渗漏的污水,第二个装的是清水,第三个装的是烧剩的废渣,第四瓶是废灰。工作人员介绍说,垃圾渗滤液是最严重的污染源,如果垃圾被填埋在地底,这些污水就会进入地下水乃至江河造成污染。而如果被用于焚烧发电,垃圾产生的污水就可以直接进入渗滤液处理池被处理,变成清水;粗颗粒废渣则可以用来制砖。1吨垃圾焚烧后,最终只会剩下20公斤左右的废灰。
专家指出,垃圾发电变废为宝,为我国走出垃圾处理困境提供了一种理想选择。
据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产生的生活垃圾逐年迅速增加。据国家市容环境卫生协会统计,全国垃圾总堆放量折合一人一卡车,400座大中城市有2/3被垃圾包围,污染严重。同时,城市垃圾占用可耕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亿元。而如果把垃圾焚烧发电,则不仅可以将其中的有害物质破坏掉,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电力。根据我国已建成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提供的数据,一座日处理12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满足自身用电的基础上,每年至少可向外提供电力约8000万度。
设备国产化打破市场僵局
尽管垃圾焚烧发电能化腐朽为神奇,巨额的国外技术引进费用却一度令国内许多城市“望洋兴叹”。为走出这一困境,重钢集团一马当先,将引进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并实现设备国产化作为企业的工作重点。
2000年,重钢集团引进德国马丁垃圾焚烧和烟气净化技术,生产德国马丁逆推倾斜炉排。
“在引进之初,我们就打下了消化吸收的基础。”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告诉记者,通过艰难谈判,重钢在技术引进合同中明确表明,外方不能强制重钢购买进口设备,10年内所有技术进步必须共享,每建一座电厂,重钢付给外方96万欧元的技术引进费用。这种相互“套牢”的方式扭转了技术引进中的被动局面。重钢集团接着又要求外方提供材质配方在中国生产,为设备的国产化铺平了道路。
重钢三峰环境公司组建后,要进行首台引进技术设备的安装,这本来应由外方人员负责,但三峰公司主动请缨,要求国外专家只是进行指导。重钢集团为此调动了几乎全部的研发资源和技术力量,通过艰难攻关,终于试制出垃圾发电核心部件炉排件样品,经外方实验室鉴定,认为达到质量要求,可以批量生产;生产安装的焚烧炉由外方经过一个星期的仔细测量和功能实验,各项参数均达到德国技术要求,一次性通过专家组验收。这种焚烧炉比进口产品便宜了一半左右,而且因为针对国内垃圾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使用效果更好。
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国产化并成功应用于同兴垃圾发电厂,打破了我国垃圾发电的市场僵局,换来了新技术的快速推广。目前,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决定使用重钢的国产化设备;上海浦东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考察,也已正式采购三峰环境公司的国产化炉排作为更换备件,并签订了焚烧炉备件加工承揽合同。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冠兴点评: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经济的一种有效且可行的途径,它投入少、效益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占地20多平方公里的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未来将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代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值得推广和借鉴。
包头:生态工业园的启示
本刊记者 白冰
由于传统铝工业污染重、能耗高,铝冶炼企业给外界留下的一直是烟尘弥漫、粉尘飘扬的印象。但在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人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花草遍地,绿树成荫,空气洁净。
形成工业“生态链”
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是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对其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正式批准建设的。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铝产业开始迈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让园区内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物的“零排放”。为实现这个目标,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链(网)延伸铝、电产业链,重点在园区内发展电力、电解铝、铝的深加工业、铝合金铸造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在发电系统中,他们延伸出粉煤灰制建材、居民供热、电厂蒸汽用于加气混凝土的高压蒸汽养护等产业;在铝系统中,主要有碳素、电解铝、铝的深加工、铝合金铸造、精铝等上、下游的产业,形成铝的产业链。两大系统之间又通过电力和废水(中水回用)形成了横向耦合关系,使园区形成了以铝电联营为中心的网状结构。按照生态工业的思路,园区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回用于电厂,作为冷却水使用,不仅可以大量节水,而且能降低区域的水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企业层面上,生态工业的理念也得到了落实。作为园区的核心企业,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完成了40多项技术改造项目,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超过4亿元。2005年,包铝还关闭了6万吨自焙电解铝产能,全部淘汰了落后的自焙电解槽生产工艺,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并以此为基点向上延伸铝电联营、向下延伸铝的加工产品及废铝的再生利用。由此,氟化物、沥青烟、粉尘的排放总量比原来减少了3500吨。同时,能源消耗也大幅降低,与改造前相比,吨铝直流电单耗减少800度左右,阳极碳块消耗减少100多公斤,氟化盐消耗减少了50%。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要求最大限度地将资源和能源“吃干榨尽”。随着一批由国内外企业投资的汽车铝轮毂、再生铝、精铝、铝箔等项目落户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园区内形成了合理、优化的产品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2005年5月投产的年产100万只汽车轮毂的包头一阳轮毂项目,是包铝与香港力劲科技公司合资兴建的铝的延伸项目。一阳轮毂公司的负责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在铝冶炼企业直接从电解槽中抽取原铝液,进行铝合金配比后直接用于轮毂压铸,省去了中间铸锭和二次重熔两道工序,因节省能源和减少烧损每吨成品可降低成本800多元,企业为此可实现增利700多万元。
正在园区建设的东华热电公司发电机组项目,年燃煤量约为110万吨,年排放粉煤灰33万吨。东河电厂项目也将产生大量粉煤灰。为充分利用粉煤灰来制造水泥和砌块,变废为宝,园区引进了精正公司投资1.88亿元建设粉煤灰烧结陶粒项目,欧艺陶瓷投资1.2亿元建设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两家粉煤灰利用企业基本能消化掉园区内的粉煤灰,解决了园区固体废物储存问题。
与此同时,浙江横店集团东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3000万平方米电解化成铝箔项目,目前已经有5条生产线开始试生产。此外,法国普基铝业公司年产1万吨精铝项目等一批铝产业深加工项目正在园区落地生根,以铝、电为核心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夏士林点评:
十多年来,浙江省安吉县的县委、县政府矢志不渝,潜心于生态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探索,承受着经济发展暂时慢一点、经济规模暂时小一点的压力,把保护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尽管招商引资任务很重,但是安吉县因为环保问题会否决“到手”的投资项目;尽管财力有限,但是安吉县对生态建设和山林保护每年都舍得大手笔投入。生态建设把美好的环境留给了社会,把巨大的发展潜力留给了后人,这就是安吉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安吉:永留绿色在人间
潘海平 陈毛应
有一种生物,叫“桃花水母”,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前诞生于地球,因为只能生息于清水环境中,如今已成“濒危动物”。去年,人们却在一个地方看到了它的“芳容”:晶莹透明,状如桃花,飘飘荡荡,韵致无限。
有一部蜚声世界的电影叫《卧虎藏龙》,曾经在这里选址拍摄,男女剑客在青翠竹林里飞舞的镜头,倾倒全球观众。著名导演李安说:“是秀丽的山水让这部电影走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
不久前,上海的媒体、受众和专家评选“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专门为这里设计和颁发了一个特别奖。主办者说:“我们看重的是他们对绿色和生态的那份执著。”
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安吉县。
坐拥繁华曾茫然
10年前,即便是在浙江省会杭州,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安吉县。
其实,安吉地理位置虽有些偏,但其县城离杭州不过70多公里,离上海也只有200多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在西南角的“收尾处”。之所以声名不显,是因为安吉一直是繁华世界的清贫一角。改革开放后,从安吉往东北走,是“苏南模式”的繁育兴盛之地,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而向东南看,是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和温州,以“温台模式”为代表的个体私营工业热闹非凡。即便在同区域内,安吉远的不比吴江、义乌等工业商贸强县;近的,与同处湖州市的德清和长兴相比,也是“解名尽处是孙山”。
安吉也想“翻身”。在时代主流思维“无工不富”及其成功经验的诱导下,许多人认为安吉在经济上要打翻身仗,绕不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一度,安吉的确面临艰难的抉择:要么,不管环境和生态,对所有的项目“捡到篮里都是菜”;要么,必须有所取有所舍,在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环境。安吉选择了后者。
经营六种绿色
上世纪末,安吉开始重新审视工业化浪潮中的最大“劣势”:山和绿。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绿色从被人漠视的“寻常之物”变成了“稀缺资源”,时代开始赋予安吉变“劣势”为“优势”的良机。大都市“后花园”的概念被明确为安吉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略。
安吉县的众多领导干部描述,安吉最大的财富是六种绿色:“原始绿”,占全县70%面积的山地,100%覆盖着多种多样的植被;“经济绿”,安吉在全国十大竹乡中名列榜首,100万亩毛竹可以直接生钱;“生态绿”,在不断加宽的公路边和不断长大的城市里,绿色相伴而至;“水中绿”,因为绿而水清,水清又倒映着绿;“健康绿”,指特有环境才能生产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观赏绿”,盆景、花木、观赏竹,多姿多彩。
安吉潜心呵护、经营这六种绿色。贯穿安吉全境的西苕溪上游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型造纸厂,曾经是安吉县的“财神爷”,但是,其横流的污水也使西苕溪臭气熏天。安吉县当机立断,整个儿关闭了造纸厂,50多年惨不忍睹的下游溪流清波重现。统计显示,安吉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对全县74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治理,关闭33家,完成治理41家。
安吉不以经济总量论英雄,在乡镇年度综合考核中率先设立了生态考核指标。山川乡是一个只有6000人的山区小乡,其区位优势和经济总量与其他乡镇无法相比,但在生态建设上2003年取得了可喜成绩,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这个乡在当年的综合考核中名列全县第三名,乡主要领导也被提拔重用,此事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建设生态县的积极性。
自1998年实施“绿色工程”至今,安吉已投入数亿元用于绿化造林、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县环保局一位副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县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引资,遇到项目总会首先打电话回来问一问环保是否有问题,如果有严重的污染隐患,再大的项目,他们都会立马放弃。在这个问题上,环保局长大过县委书记。
有一种坚持让人感动
对绿色的潜心经营,让安吉初步尝到了甜头。
这个少有知名景点的地方,如今却因为越来越丰满的绿色,在整体上成了一个大景点,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以40%的幅度快速增长。许多上海人称安吉为“大氧吧”,数小时车程就能呼吸到的新鲜空气让他们浑身轻松。
安吉连绵青山和万顷竹海中蕴藏着的泉水,水质始终保持在一级以上。许多游客对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爱不释口”,他们倒空随身携带的饮料瓶,灌些带回去与家人分享。于是,从2000年春天以来,越来越多的桶装水企业开始进驻安吉的密林深涧,开足马力灌装清澈甘甜的山泉,然后源源不断向上海运送,从而传出“今日安吉山中泉,明天上海杯中茶”的美谈。
以前外商很少光顾安吉。后来,因为安吉的空气中少有尘埃,一些高档食品和高科技产品制造商宁可绕点弯路也要来落户。仅仅2001年就引进了78个外资项目。是年,安吉县的财政收入摆脱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43%,地方财政收入更是同比升高了71%。
绿色初步显示了蓬勃的“生钱”能力。然而,尽管这种新生的能力绵长深厚,但还是催生不了“一夜暴富”。一方面,安吉不断在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付出成本,另外一方面,环境生态要素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虽然越来越显示出活力,但是还来不及成为决定性的制胜砝码。事实是,安吉在生态立县的道路上奔走了数年后,依旧还是杭嘉湖平原惟一一个徘徊在全国百强县门口的县。“强县俱乐部餐厅”里孤独的局外人的感受,考验着安吉每一任领导的韧劲。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安吉之于生态的决心:就在经济发展维持高速的至关重要的节点之年―――2003年,安吉依旧启动“环保一票否决”制,放弃了数亿元的投资项目。
安吉县县委书记钱坤方说,生态在安吉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明载体。截至目前,全县已经有80%的乡镇达到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考核标准,走在全国前列;58个生态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污水处理池,所有乡镇都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的全覆盖目标。我们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宁可发展慢一点,总量暂时小一点,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暂时的快速发展和表面政绩。安吉已向国家环保总局正式申报了建设首批生态县,目前正朝着率先建成生态县中的百强县、百强县中的生态县目标大踏步前进,使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安吉得到更广泛、更充分、更直接的体现。
责编: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