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8日 14:25 来源:
在各地相继通过的地方发展规划中,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面孔”正在逐渐退出政府的指标体系,被节能、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指标取而代之。(2月27日《新华网》)
由于过去各地考核指标是以GDP增长为主要依据,导致一些地方喜欢做“加法”,即想的、做的都是上项目、增加产值,而不顾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自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目标,于是各地方规划时也把单位GDP能源消耗作为“共同选项”。一些省市还制定了具体措施,提出了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标。如北京提出“十一五”期间水耗要降低20%,其中2006年降低5%。山西省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5年降低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0%,5年共降40%左右。由于考核指标的变化,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地,亦将“十一五”期间GDP增长速度纷纷调低。与同时将循环经济、绿色GDP等指标纳入对地方成绩的考核之中。在经济逐渐步入快速增长期的中西部省份,也不再“唯项目论”、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信号使部分省市还提出要建立节能降耗统计发布制度。正如有关专家所说:GDP不是坏东西,考核调整的“用心”在于引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取消GDP指标的直接考核,并不是否定GDP,而是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众所周知: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创造一个注重实绩、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逐步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严格地说:GDP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能够反映完整的经济状况,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我国自从1985年建立起相应的核算制度以来,GDP核算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以及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GDP与该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享受的优惠待遇等密切相关。比如说,联合国会费的确定是根据各国的GDP与人均GDP等数据计算而成。但GDP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等。甚至一些地方领导片面追求 GDP,滋生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腐败现象。
科学考核方法应该是:既注重发展速度,又注重发展质量;既考评经济发展,又考评社会进步;既强调收入增加,又强调环境改善。但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个别干部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和文件中,还存在着崇拜GDP,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改进发展指标体系和考评各地发展水平、工作业绩的方法入手。目前关键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设计一套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科技进步、人民福祉等结合起来的指标体系,形成正确的考核制度和用人导向。
科学考核,不以GDP论英雄,其目的是要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大的政绩,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解难事。在谋求地方经济发展时,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在位时的繁荣负责,更要为离任后的后劲尽责;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民利民实事、好事,更要做一时看不见但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难事、基础性的事,决不把遗憾留给历史和人民。(作者:刘纯银)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