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繁荣、健康、文明的农村文化既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标志。新农村文化建设政府责无旁贷,但建设主体是广大农民。
毋庸讳言,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地方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和落后。而赌博、腐朽、粗俗文化和封建迷信却大兴其道,一些地方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这与“乡风文明”的要求极不适应、格格不入。
广大农民要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首先要提高整体素质,使自己成为新型农民。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确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目前广大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还存在较多局限性。这就需要党和政府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保障制度,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保障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智力支持、能力培养和精神食粮。
广大农民要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必不可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是中心。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在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时,不能有偏废,应着力农村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我们欣喜地看到,1998年国家正式启动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了表率。截止到2005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4.4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国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共9700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广大农民要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是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党支部的组织协调作用非常重要。“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选好一个人、富了一个村”,这些流行于广大农村的顺口溜,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对在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干部重要作用的最好概括。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班长”选好。就是要有像王乐义、吴仁宝那样的勇于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勤奋工作,时刻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带头人,才能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广大农民要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已经有了成功的探索和生动的实践。河南省兰考县不少村子建起了自己的文艺队,节目以“平民文化”为主,由身边人演身边事,让农民自娱自乐,还舞台给农民,贴近乡土农村生活,相对于 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这是一支永远不会走的文艺队。广东湛江市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他们组织专家对醒狮、貔貅、陶鼓、傩舞、木鱼歌、山水歌、涯歌等民间艺术的传统套路、服装、道具、音乐等进行改造,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使之成为内容健康活泼、表演可亲可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为建设和谐农村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广大农民不但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相信,通过农民的自主创造,农村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丰富多彩的文化必将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作者: 晨曦wt)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