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6日 23:23 来源:
新华社上海2月16日电 记者赵兰英 一个曾经享有半壁江山之誉的人文荟萃之地,一座今天名扬世界的特大型现代都市――上海,正阔步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路上。
架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上海文化体制的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脚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硬件的崛起,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舞台,更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说起上海文化,难以忘记这样的名字:鲁迅、陈望道、巴金、柯灵、郭绍虞、刘大杰、陈伯吹、赵家璧、贺绿汀、黄佐临、赵丹、张骏祥、刘海粟、谢稚柳、张乐平、傅雷、赵超构、周信芳、俞振飞、袁雪芬……说起上海文化,难以忘怀这样的一个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大奖的故事片《渔光曲》、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第一部宽银幕片《老兵新传》、第一部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故事》……上海,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开明书店、石印书局、世界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近现代著名出版、印刷、发行机构,多诞生于上海。上海,名副其实的中国近现代出版中心。京剧、昆剧、话剧、越剧、淮剧、评弹……哪一出戏剧曲种,不在上海演出、走红过?上海,中国文化的集散地,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
回望,为的是思索和激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流的文化设施是基础,而适宜的文化环境、社会文明的提升和进步,才是根本和目的,这也是最难达到的。可以说,“软件”的一点提高,比一座“硬件”的建成,还要不易和可贵。近几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强调这样的观念――任何形式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在社会文化架构上形成这样一个态势: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参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竞争的产业体系;科学、公平、法制化的文化市场体系。由此,体现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的责任和追求,建设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2003年,经中央主管部门批准,上海又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擂响战鼓。
拓展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
在上海采访,记者有一个感觉,似乎决策层的眼光正在向下,更多的在考虑老百姓的文化享受:东方讲坛的出现,使得市民在家门口,无需破费一分钱,就能听到各种高水平的讲座,与专家、学者面对面。200多个散布在各社区的东方社区信息苑,19个频道、76个栏目、2万册电子图书、200多出中外影视节目……市民在社区内就可免费享受到公共文化信息化服务的权利。“阳光星期六”,又一个让百姓得益的载体――每逢星期六,各中小学校的文娱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如此,东方讲坛“上课”,东方信息苑“上网”,阳光星期六“上场”,一个新的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的社区文化活动格局形成。
拓展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正是上海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鲜明的特点。2004年6月组建的东方宣传教育中心,是一座政府为公众文化服务搭建的新的平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靠几座大剧场是不行的。一座城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一个矛盾体,各有自己的领域。因此,上海在加大新建和修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同时,组建东方宣传教育中心。这个中心负责汇集各种宣传教育信息资料,为基层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内容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有需求,听讲座,观美展,看戏剧,赏舞蹈,请老师,借磁带……中心都可满足。在上海街道乡镇,拥有数万支群众业余演出队,他们渴求提高,盼望有好老师辅导,有好戏可观摩,需求量很大。中心获知,一些演出经纪公司总会有些剩余票子,便设法弄来,组织各阶层人士去看。仅去年就有5万人次享受了这一特殊待遇。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果,看上去得益的是普通百姓,其实是社会,是国家。在浦东,政府为当地居民免费提供门球场。无论炎夏寒冬,总有几十位老人在这里打球。他们说,在这里打球,身体好,心情好。否则,搓麻将、赌博,败坏社会风气。阳光星期六的出现,使得封闭的学校文娱场地为社会所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多元改革,创造新天地
看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感觉手段多样,形态丰富。文化,是一个个性很强的领域。文化各部门之间,由于种类不一,问题不同,差异也很大。用一种手段,一个形态进行改革,显然行不通。上海在这方面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2005年11月26日,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热烈的掌声中揭牌。这是全国第一家出版股份制公司。近日,从新华发行集团传来好消息:2005年利润总和比上一年增长50%。新华发行集团走的是一条混合多元所有制之路。2004年12月9日,他们通过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出让49%股权的方法,吸收社会资本。最后,上海绿地集团成为新华发行集团的合作伙伴。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则在内部管理机制上,积极创新,通过推行绩效管理,提升组织战略执行力,从而构建起个人和组织共同成长的环境体系。
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布局,正在向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以及资本一体化、经营多元化、手段现代化,以出版为主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发展。2005年,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全年收入接近30亿元。公司研发人员分布在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北京等地,每年推出5到6部内容产品。与此同时,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全力开发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娱乐通用引擎,与IBM公司的同类产品一起,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两大核心引擎。
值得关注的文化院团体制改革,在新一轮改革中向前推进了一步。上海现有市属文化院团16家。这次改革,明确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评弹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杂技团等单位的资产划归有关媒体,走市场化道路。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合组,建立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具有公益性、面向市场、集团化管理的经营主体。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享受事业编制,直属市委宣传部。所有院团国有性质不变、独立建制不变、法人地位不变。
转制、改制、创新,多元改革,使上海宣传文化系统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格局,并且齐头并进。
形成宏观文化管理体制
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任何改制单位,有一家形影不离的“新伙伴”,这就是2004年6月成立的上海市委宣传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从资本角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手段。国有资产流失不流失,是人们在改制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宣传文化系统所有资产,由市国资委委托市委宣传部管理。为此,市委宣传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出台了13个有关国资监管的规范性文件,并与世纪出版、新华发行等6家营运机构签订了授权经营、授权管理、产权代表经营责任书。于是,在新一轮改革中,政府与企业职责分明:国资办对监管负责,投资者对决策负责,集团对营运负责。
这一举措,使得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形成一个宏观管理文化的新机制创造了条件。在这方面,上海还有许多“招数”:通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资助平台;将原上海精文投资公司改造为以促进文化产业为主的政府性投资公司;成立上海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文化市场的执法工作;组建文化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等等。
上海文化在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活剧。有些细节,更值得人们回味。上海世纪出版公司在股权、决策、执行等体制设计中,对党的领导做了些必要的制度安排。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能确保党对企业的控制力。新华发行集团在改制中,将职工分流安置改为职工权益保障。2004年12月,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由事业整体转入企业。2005年,上影公司在影片制作、发行、放映等方面,都取得进展,总利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鲁迅》《亮剑》等影视剧好评如潮。
上海文化,阔步走在改革大路上,前景会更美好。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