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6日 15:12 来源:
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沐浴春风在北京拉开大幕。全国人民对于“两会”是“相当地”关注。关注两会,表现在关注“两会”的新闻报道。我在每年的“两会期间”坚持做到了“三个天天”:天天收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天天浏览新华网、人民网的“两会”专题,天天翻阅各级党报。“三个天天”使我比较及时、全面、准确地得到了“两会”的信息。
然而,每年关注“两会”新闻,也感觉媒体在“两会”报道上应该做一些改进。我这里说的改进主要不是指技术方面的、表面化的,而是指内容方面的、实质性的。起码应该有三点改进。
第一,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讨论的报道,应该有别于通常领导政务活动的报道,体现出领导同志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加讨论。可以适当突出一点领导同志,但不应该把其他代表放在“陪衬”的位置。领导同志参与讨论,在报道中应该叫“发言”,不应该叫“讲话”,并且尽量不用“指出”、“强调”一类字眼,最好用“说”,多写领导同志与普通代表的对话。这样才能体现“两会”报道的特点。
第二,报道人大代表、政协会员的发言,应该减少客套话、雷同的话和缺少深度的话。我注意到,往年报道普通代表发言,客套话较多,听完报告都说“这是一个好报告”,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客套话,新闻报道不该堆砌这类的客套话。更需改进的是,新闻中应该多写代表、委员有思想深度的、有实质内容的发言,适当增加批评性的发言。对于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制度上的欠缺等,连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能讲,代表、委员谈了怎么就不能报道呢?所以,不应刻意回避代表、委员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批评。当然,如果有牢骚性的语言,新闻报道回避一下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不至于发牢骚。
第三,媒体应该给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以应有的版面、镜头。过去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报纸、网站的版面、电视台的镜头较多地给了高层人士。“两会”期间,省部级领导干部访谈很多,而对最基层的代表、委员的报道很少。今年能不能改一下?省部级领导干部通过媒体向公众发表意见的机会多的是,而基层代表、委员发表意见的机会很有限,“两会”报道应该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上述三点建议,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两会”报道要体现“两会”性质。这个性质的最鲜明之处就是,大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发言权是一样大的。我们的报道不能让人们感觉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发言权有大有小,应该让人们感觉到,在“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讨国是人人平等。(作者:罗天柱)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