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大批“新生代民工”涌向城市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7日 19:28 来源:

  工人日报北京2月6日电(实习生 张华甲)今天,大批年轻的民工顶风冒雪走出北京站口。他们提着手提箱或者拉着旅行包,有些背包上挂有小饰物的女孩让人误以为是返程的游客或学生。

  这些20岁上下的进城务工者,多是在1990年以后外出打工的。他们被称为“新生代民工”。

  今天是正月初九,各地节后春运高峰已提前到来。据了解,到达北京站的旅客中,有80%是返城务工人员。北京站出站的民工中大多是年轻的面孔。笔者在站前广场采访中发现,他们不少人能操着标准的普通话应答。

  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东张西望、土里土气的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子。

  注重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享受,追求时髦的服装、轻松体面的工作以及时尚的休闲方式,使他们明显区别于老一代民工。

  来自安徽砀山的女孩王婷和她的三个同乡个个染着金黄色头发,提着各式各样的箱包,充满着阳光时尚的青春气息。王婷说,时尚并不仅仅属于城里人,她们虽然生在农村,可现在有钱了,同样可以像城市姑娘一样装扮自己。

  劳动部门提供的信息表明,今年春节后去广东、福建、上海等方向的新生代民工增加,这些地方每月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

  延伸阅读

  不想当过客

  “农村”还是“城市”?这种选择,在他们的灵魂里轮流“值班”……

  □新生代民工的概念:

  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与父辈的差别:“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新生代民工的消费特点:

  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

  据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去年第二季度,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挣钱873元,只交回老家232元―――将近八成的工资收入被自己花掉了,或者自己留着了。他们把超过一成的收入花在了文化娱乐和电话费上。

  □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困惑:

  未来在哪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第一代民工和新生代民工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大多数第一代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

  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外出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才发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声。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有针对他们的各种调查,但当被问到未来的打算时,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以后谁知道啊,看自己的发展吧,”“机会好当然想留在外面,没有机会就只能回去了。”(边吉)

责编:陈卓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