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5日 09:1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
春节将至,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1月24日应中国政府网和民政部网站联合邀请,就社会救助工作和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回答了网友关心的一些问题。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救助
包括经常性、紧急性、临时性救助和支持社会互助活动
李立国介绍说,社会救助工作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
第二,紧急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对灾民的紧急救助和应急救助行动,也包括对灾民延续一段困难生活的救助和民房倒房重建与修复工作的救助。
第三,临时性的救助。主要是指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工作和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流浪儿童的救助。
第四,支持倡导开展社会互助活动。通过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以及倡导开展群众之间经常性的互助互济活动,来达到社会互助,对困难群众起到帮扶作用。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城市农村低保分别达到2200多万人和700多万人,经常性社会救助超过5000万人
李立国说,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性安排,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向城市困难群体,主要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现在已经有2200多万人,平均月补助标准是167元,实际补差额是72元。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的差异,各地的补助标准和补差标准有所不同。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各地实施这项制度给予补助,起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农村五保户的救助工作。全国五保对象有570多万人,现在已经纳入到五保供养的有320多万人,平均年生活费标准是900多元。五保供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6年,到今年已有50年。1994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条例》,2006年1月又进行了修订和新的颁布。修订后的《农村五保条例》有一个重大的制度性转变,就是从农村集体供养转为财政供养,把五保供养对象的吃、住、穿、衣、葬和未成年人教育的保障,纳入到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
第三,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安排。全国已经有700多万农村人口纳入到了低保制度,还有1204万人纳入到了经常性的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将继续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并且继续发展好、实行好农村特困群体的定期定量救助。
第四,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尽管开展时间不长,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众受益。
第五,民政部门与教育、司法、建设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开展教育、医疗、住房和北方地区供暖等多方面的专项救助。
目前经常性的社会救助范围的对象超过了5000万人,还没有包括发生自然灾害、实行紧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给予帮助的人数。
确保困难群众过好“两节”
中央下拨低保资金55.3亿元和救灾资金12亿元
李立国说,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历年来都关心在冬令期间包括“两节”期间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工作。去年12月5日,民政部对困难群众安全越冬、过好“两节”作出了总体部署,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去年年末前,会同财政部预拨了今年中央财政低保补助资金55.3亿元。
第二,去年12月份,下发了冬令救灾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受灾困难群众的口粮、衣被和取暖补助安排和帮助。
第三,大多数地方提高了对困难群众“两节”期间的实际补助水平,包括低保、五保、农村特困群众的定期定量救助。还有些地方发放了一次性的补助资金,增加了补助额度。
第四,各地都组织开展了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的活动。很多地方还安排了走访慰问的专项资金,直接购置困难群众过节所需要的物品,送到家里,为他们过好节、改善生活提供条件。(闻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1月25日 第四版)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