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5日 07:10 来源:
CCTV.com消息(媒体广场):
人民日报――过年到底过什么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又要过大年了。现在,恐怕家家都在忙着置办年货、贴春联、福字,而过年到底过什么?怎样过才好?也成为这两天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今天的聚焦我们就说说过年的话题。
人民日报的读者论坛专栏,就说了早些年生活物质匮乏,过年毫无疑问就是过吃喝,想方设法弄点鱼肉,全家美餐一顿就算过年了。后来吃穿东西开始多了,觉得光吃喝没年味儿,就噼噼啪啪放鞭炮,倒是蛮有喜庆的景象。有的地方鞭炮禁放了,觉得过年越发没意思,就开始到处旅游玩耍,这年过得总还算快乐。没想到人的想法相同,你也旅游我也旅游,旅游景点看人比观景多,……总之,这过年的方式全尝试了,有些人对过年的兴致也就淡了。那么,除了重复传统的过法,是不是可以考虑考虑,换种别的方法过年呢?
人民日报海外版――春节的味道变淡了吗?
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春节,味道真的渐渐变淡了吗?
年味引发的争执:人民日报海外版说,国内过年方式的确在发生变化。除夕晚上一家人在厨房里忙进忙出的场景现在很难看到,人们大多选择在外面订年夜饭。而像全家出去旅游等过年的形式也早已不新鲜。可能正是这些与年有关的“符号”变少了,才让人们感到年味变淡
变与不变的辩证:实际上,许多中国人厌倦的是多年来不变的春节形式,更进一步讲,人们需要更丰富的春节内容和形式。
但春节的文化内涵却没有改变。
这一点无需证明,只要看看年关将近,火车站、飞机场等等回家的人流,就知道: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商报――我们拿什么“保卫春节”
其实春节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现在的问题是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如何才能回归他们本来的意义,那是让人快乐、让人们彻底轻松娱乐的感觉。
中国商报说,有许多人正在为过春节而烦恼。有人忧虑没有尽头的应酬;有人烦恼需要掏的压岁钱太多;有人感到无聊,不知道假期干什么好……
报纸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当前的生活与传统的脱节。
由于少了文化内涵,许多人只好追求形式上的狂欢,就是大吃大喝、无度消费、打麻将、发压岁钱。真正的感情交流反而渐行渐远。缺失了原本的温馨和亲情。
中国妇女报――春节不仅仅需要“保卫”
中国妇女报也说,我们不缺少节日,真正缺少的是过节的先进合理的方式。
报纸提出了一个观点:过一种节日其实就是体验一种文化,人最容易在本民族节日的文化熏陶下对本民族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衰落,那么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就会受到影响,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也会因此而下降。
因此,报纸认为,关注弘扬春节等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是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大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文化
由此带来一个怎样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的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文章,解读了什么是“年文化”。来看看,报纸整版图文并茂。当中是一个剪纸的福字,翻译成文字就是“福在眼前年年有余”。
文章说,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都有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福、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物事;打个比方,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为的,它经过了精心的安排。比方,年前一切筹备的目的都是为了家庭,人也往家里奔,过年大团圆的合家饭是年的最高潮;过了年,拜年从家庭内部开始,到亲戚,再到朋友,逐步走向社会;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就纯属社会活动了。这年的行为趋势,则是以家庭为核心,反映了对家庭幸福的企望与尊爱。
责编: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