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4日 15:49 来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各方人士便开始启动了白洋淀的拯救之旅。然而,“引黄入淀”等跨省市调水方案或“不解近渴”或先后夭折,本省水资源也日见枯竭。2005年12月,在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的帮助下,保定市和亚洲开发银行签订了一项协议,拟向亚开行贷款9600万美元,治理白洋淀。这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而保定市和河北省为解“白洋淀之渴”更是制定了一个十年规划,总投资超过80亿元冀望十年内解决流域性生态问题。(1月23日新京报)
而一则来自中新社的消息说,历经千年沧桑的新疆坎儿井目前已从最多时的1780条减少到约600条,照此预测,二十年后可能消失。据新疆坎儿井研究学会披露,《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规划报告》目前已通过新疆发改委、水利厅的审查,初步确定要保护480条坎儿井,其中防护加固的有近300条,常规性维护的有100多条,计划恢复近百条,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
一边是拯救白洋淀,一边是二十年后坎儿井的消亡。这个时候,我们更加理解最高决策者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空气污浊、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污染、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也许,在钢筋水泥的阻隔中并不觉得这一切正向我们包围。我们经常听到有人用数据说话,生态建设投入多少亿元,占GDP的百分之几,是当年财政收入的几分之一等等,再辅之以口号,再穷不能穷生态,不为子孙留骂名!我们会善良的期待着“等价交换原则”能够在大自然得到应验,一切都能像“换脸手术”那样恢复如初。
然而,这里面有多少属于美好的愿望?水域资源与自然景观,老祖宗的遗产又有多少能够承受现代人的挥霍?我们能用货币的符号来衡量这一切吗?真的相信用越来越昂贵的代价能换取它们昔日的风采吗?国际金融机构的专项贷款也好,财政收入也好,能拯救美丽的白洋淀和“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吗?当我在脑海里想象白洋淀和坎儿井一片荒芜的景象时,就会更加理解那句著名的公益广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作者:梁江涛)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