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3日 13:55 来源:
“城市中的邻居关系并不都是冷漠的,我们在世纪城改变了这个状况。”北京世纪城业主、社区论坛总版主朱彤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朱彤所说的改变,发生在很多新崛起的社区中。楼群里的住户们比以前走得更近了,但却不是你给我送一碗汤、我给你提一壶水的传统样式。(1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关系是社会的基础,这个基础关乎国家安定和社会有序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人们也非常看重邻里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入到网络、数字、虚拟时代,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平房拆了,单位楼散了,老邻居走,新邻居来,高楼大厦又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加之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相继建立,传统的互助性的邻里关系慢慢被淡化了,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相邻多年却素不相识,有的同住一栋楼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过去邻居间时常走动、串门,遇到困难帮一把,逢喜事也请大家来分享,那种其乐融融氛围成了人们美好的回忆。正如有关专家提醒的是:人与人的隔离感,虽是全球性问题,但我们必须在学会承受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邻里关系。否则,人们的生活和居住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不同的城市,一样的心情。尽管城市改造加速,生活节奏加快等多方面原因给新时期邻里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但并是说改善邻里关系就是束手无策。要知道:作为群居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其实都渴望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地过日子。谁家没有个头疼脑热,哪家能做到万事不求人。其实很多新住户都希望认识周围的人,但是却苦于没有沟通渠道。因此,我们要共同来搭建一个有利于邻居交往的平台,为邻里关系继续回暖而努力。
首先地方政府要在硬件建设上提供支持。为市民提供机会和场所是建立新型邻里关系的关键。今后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社区建设上要多从有利于邻里交往出发考虑,多搭建有利于人际交往的类似公园、广场、娱乐场那样的平台,多为社区成立民间组织、开展健康的民间交流活动予以支持,要通过多个平台、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其次所在社区要为改善邻里关系创造条件。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公众的关系是一种非熟人关系,社会成员的公共意识,对公众生活的关注,以及所担负的公共责任,都是以一种新型的社会方式来参与实现的。因此,社区作为最基层的一种组织,对改善邻里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要通过成立“邻里联谊会”、举办“邻居节”或组建能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各种兴趣协会等,来加强邻里间的交往、沟通、理解、信任,营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信赖的人文环境和社区氛围。让邻居们从互相认识开始,通过沟通建立友谊,促进邻里关系的改善。
再次所有居民都要为改善邻里关系尽职尽责。实践证明:邻里关系友好和睦,其“人居场”就宽松适宜、心情舒畅;反之,就会感到很别扭,难以融入“人居场”之中。同时,一个城市和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就越紧密。因此,我们每个人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立场上,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主动关心天天见面的邻居,这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前提。闲余时间,我们应主动走出家门,在不影响别人工作或休息的情况下,去和邻里拉家常、话友情、送温暖,多参加社区集体活动,从而,真正建构起双向互动的、互相体贴的、和睦快乐的人居环境。惟有如此,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安居”,才有利于自己更“乐业”。也正如在首届杭州市“邻居节”上居民所唱的那首歌所描绘的是:“相邻的人,温暖的眼,柴米油盐,我们编织一个幸福的家园……”
邻里关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共同为邻里关系回暖而努力吧!(刘纯银)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