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央视网评] 新农村:和谐社会的美丽图景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12:11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12月29日,新华社有两条涉农新闻让人看了以后格外振奋:一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以162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表决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明年第一天开始,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二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总结了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了“十一五”推进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岁末年初召开的诸多涉农会议,预示着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已经拉开了序幕,改变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的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始。它给整个国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必将载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

  从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到周作人、梁漱溟等人的新农村运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为着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农村而冥思苦想,不懈奋斗着。可惜,他们的愿望只能像流星一样在感叹中倏忽即逝。

  历史发展到21世纪,新农村建设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中共中央对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字的总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新农村图景。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也必将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使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同农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立足于农村特有的资源利用,如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为农村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政府投入方面,也要适应新农村的需求,由原先的扶持产业到重点扶持农民的收入转变。除了农业大工程的投入外,还要扶持农村的新型经济组织,增加农村新能源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直补的力度等等。

  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的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因此,要想把蓝图变成现实,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要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千家万户,诚心诚意办农民实事、尽心竭力为农民解难事、坚持不懈为农民做好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农民素质新提高、农村面貌新变化、农村经济新发展,农村医疗、教育、文化新普及的和谐新农村一定会早日到来。(作者:丁仁能)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高见>>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王茜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