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2日 10:36 来源:
?望周刊消息:
【编者按】2005年,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收尾。
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正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高度重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新部署,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改革攻坚稳步前行。
这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一年。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今年的一大亮点。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理念正促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广泛变化。
这是和谐社会进入实践阶段的一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大和谐标志,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追求。这一年,民生问题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卫生、房地产价格等重大问题得到高度关注。
这是高扬自主创新大旗的一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正在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动力。我国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依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同时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的形成,意味着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中国广大农村将迎来新一轮历史巨变。
这是改革攻坚稳步突破的一年。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2005年成为改革开放27年来改革举措最为密集的年份之一。
回首2005年,中国面对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所展现的治国理念和方略,正足以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共赢中国外交昭告世界
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了重要的周边国家马来西亚之后,于其首都吉隆坡出席了被舆论盛赞为迈向东亚共同体“关键一步”的首届东亚首脑会议。
虽然这次峰会从提议、筹划到召开一直被媒体爆炒为中日两国“围绕东亚主导权的激烈争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05年底中国外交的收官之作,清晰地宣示了自己建构“和谐世界”的努力。
作为“东亚思想库网络”协调员单位的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副院长秦亚青教授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解释道,中日两国都清楚,谁争夺主导权,谁就要给东亚带来灾难,谁就要为断送东亚合作负最大的责任。因此,不管一些学者和舆论怎样议论,政府都始终在杜绝争夺,这是较明智的做法,也是实际情况。“尤其是中国,虽然是东亚地区强国,但却一直抱着合作态度,希望通过多边机制促进双边关系的改善。”
“我们就是要寻求一种共赢状态”,秦亚青一语中的,“这本身就是今年中国外交一个极大的亮点。”
以“和”为贵的世界理想
“这是中国的外交理念对于整个世界图像的描述”,秦亚青指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基本秩序原则是什么。
在12月初外交学院举办的2005年国际形势务虚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门洪华博士认为,一个发展的大国不仅需要“以功为己”,更需要世界理想。中国的世界理想古已有之,这就是《礼记》所载之“大同”。作为一种万物均等的世界秩序设计,大同理想有其普世性。
现在,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在内的国外主流媒体已经开始频繁地积极强调中国的世界理想,“中国现在最喜欢的用词就是‘和谐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拥有不同观点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实际上舆论对“和谐世界”理念的关注已持续数月。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向国际社会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可以说是2005年中国外交理念的一大建树”。外交学院杨闯教授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此评价,“根据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现实,中国提出了国际社会发展目标和愿景,‘和谐世界’是对国际关系领域核心问题――国家之间关系的革命性的主张”。
杨闯分析道,“和谐世界”的核心内涵,一是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是要解决南北关系的发展差距问题。“和谐世界”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肯定联合国的作用和多边主义的价值,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经济优先,在政治关系中去意识形态化;在国际关系中寻求双赢,寻求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从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来讲,中国主张,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实际上,早在2004年10月14日,中俄联合声明中就已提出“为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今年7月1日,胡锦涛和普京在莫斯科共同发表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确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倡导民主和平等,联合向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说‘不’,”杨闯认为,“这反映了中俄两个大国对当今世界关键问题的一致看法和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相同观点”。
中国国际战略理念也以“仁”、“礼”、“德”、“和”等传统思想为基础,强调“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强调“和而不同”,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门洪华指出,中国战略文化的灵魂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而道德主义、非战思想与现实主义一道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思想基础。
“这也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天下’理念中的积极因素,”秦亚青感慨道,“就是追求全球性的关怀和关照。”
不断地赢得共识
构筑国际“和谐世界”的思想,很容易使人想到是与中国国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和谐社会”密切相联的,并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延伸到外交领域。而建构“和谐世界”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为国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张历历教授为《?望新闻周刊》作了一个统计,现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已经有40多个,总的建交国达到了166个。最新的进展就是10月25日塞内加尔与中国复交,使台湾的“金元外交”再次受挫。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机遇期,如果这个机遇期被重大的问题破坏掉,那就可能是台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美国因素。”秦亚青指出,《反分裂国家法》可以说是今年的一个“大手笔”。他向本刊透露,我们的外交充分地做了工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理解与支持。美国,甚至包括日本,在正式的言词中都不支持台湾独立,尤其是美国,表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楚。从结果来看,化解了可能颠覆我们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矛盾,显示出中国的外交与政治智慧。他预计,如果没有重大的预想不到的事件,台海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同时,年内两度举行的中美战略对话,也是中国外交“一个极大的亮点”。秦亚青指出,世界发展到今天,美国首先要承认没有中国是不行的。第一轮战略对话后的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对中国的表述是“负责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战略层面的对话稳定了中美关系,”秦亚青判断,“在布什第二任期内,如果没有突发性事件,中美关系不会出现重大的起伏波动,这对中国战略机遇期无疑是有利的。”
在中日历史问题上,今年美国舆论也开始改变了以往一味偏袒日本的态度。在2005年国际形势务虚会上,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钱文荣介绍:一,美国主流媒体在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后,发表了不少批评文章,《纽约时报》一篇题为《东京的挑衅》的社论指出,小泉的行为是对日本侵略战争中受害邻国的挑衅;二,美国某些思想库和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要求日本妥善对待历史问题,如兰德公司一位学者撰文,文章的题目就是《日本必须解决与邻国的历史问题》;三,有两位美国国会议员最近也批评布什政府纵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
如果说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那么“中国外交的首要环节就在周边”。秦亚青指出,我们与东盟从1967年的敌对状态到1991年开始发展关系再到今天成为全面合作伙伴,政治互信逐渐提高,东盟国家几乎全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东亚合作一步步前行。“在第一环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主导推进东亚合作,表明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体现出地缘意识、区域战略与经济战略相辅相成的显著特征。门洪华指出,这种思想,首先就是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发展战略思想,体现出以经济为主导的战略意识。
因此,对于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这样“看起来不是极其敏感”的事情,秦亚青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关系到中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达到70%的外向型大国继续发展的国际名声问题。协议的达成,“最直接的利益就是纺织品不再被挤压扣留,使国内相关行业损失减到最小”。
以经济为主导的战略意识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今年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1月18日,中国与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智利成为了第一个与中国建立自贸区的拉美国家。
关怀世界
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对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1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伦敦金融城市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表示,“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中国的国际战略观念开始由内向性转为外向性”。门洪华指出,我国由主要为自己的发展利益服务的和平环境战略转向与世界谋求共同发展与安全的战略。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为途径,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目标。
2005年备受关注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终于在9月19日闭幕时通过了共同声明,使危机的最终解决走出关键的一步。对此,香港《成报》有如下评论,“不但展露了中国解决国际问题的巨大活动能力和正面影响力,更显示中国作为一个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在促进国际和解与合作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朝核问题我们更多地考虑到了整个亚太地区的利益,”秦亚青指出,因为它牵涉到诸多大国,牵涉到众多传统安全问题,如果能在六方会谈基础上发展成为相对机制化的传统安全多边安排,那么就会化解很多矛盾,转化很多条件。
对于中国的崛起,现有世界大国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越来越发展的国家是否会冲击它们的权力和既得利益?因此他们对中国的一言一行甚为敏感。对此,胡锦涛主席和中国其他领导人近来频繁和着重地声明,中国要和平发展。“过去几个月内,中国对美策略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更为温和、审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指出,就是在坚持中国重要利益,坚持发展中国力量的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论,防止美国感觉自己受到挑战。中国的态度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布什访华之前就向媒体表示“我们的关系是重要的关系,是良好的关系。”
“和谐世界”强调的是解决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问题,强调中国的发展对各国是机遇。尽管中国人均GDP依旧排在世界100名之后,可是9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作出了郑重承诺,包括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减免穷国债务,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今后3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等五大举措。“中国现在的援助、培训规模是历史上没有的,”张历历告诉记者,“有些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比如对非洲给排水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中国今年是比较突出的。”
从1月2日中国政府对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新增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开始实施,到12月27日我国第三批警察防暴队员将奔赴海地维和,国际社会已经开始积极评价这个负责任的大国。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研究员伊万?梅代罗斯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说,“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本国利益与重要大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官员开始强调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国之间,需要对国际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强调国际主义,80年代强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我感觉现在我们要把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再次协调起来,”秦亚青指出,“这样我们真正长远和平发展才有根本保证。”(文/本刊记者 刘新宇)
责编: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