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一轮密集外交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内涵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2日 08:40 来源:
    专题:胡锦涛出访英德西韩,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新京报消息:

  访谈动机:早在10月24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中国与联合国研讨会上透露:在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外交行为”。在战略家们看来,中国外交正准备从厚积走向薄发,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也许会清晰地看出这一点。10月底以来的中国外交明显进入了“热季”。很多人关注的,中国的外交活动为何如此密集?在这一轮“热季外交”中,我们播种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密集外交活动宣示和平发展诚意

  新京报: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8日至19日对英国、德国、西班牙和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前,胡锦涛访问了朝鲜和越南。另外,温家宝总理还将出访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对如此密集的外交活动,你怎么看?

  冯仲平:这是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全方位外交的需要,但在具体时间的安排上,并没有特殊之处。胡锦涛出访欧洲和温家宝将要进行的欧洲之行,反映了我们对欧洲外交的重视。2004年是中国的欧洲年,2005年看起来同样热度不减。

  杨成绪:事实上,现在我们把“和平、发展与合作”归结为外交工作的关键词。而周边是中国外交的基础,因为在中国的周边有20多个国家。对中国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

  10月底,胡锦涛访问朝鲜,双方表示要加深我们的传统友谊。接着胡锦涛访问越南,越南最近两年的改革成效显著,与中国经贸往来不断加深,而且它也想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

  在中国的带动下,印度也从战略上认识发展周边关系的重要性,改善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这次南亚大地震后双方又开放了克什米尔边界。

  这两年的努力,也使得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边界问题得到解决。在与美国前几个回合的较量当中,俄罗斯好像受到了挫折,但到了今年下半年俄罗斯开始反击。前不久,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同盟条约,同时通过石油手段使乌克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证明俄罗斯还是有力量的。

  韩中贸易额明年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胡锦涛出访韩国期间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表示要加强合作。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帮助东南亚国家渡过了难关,东盟国家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这两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使它们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中国在他们看来,已成了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因此,我们提出的“富邻、睦邻、安邻”的周边政策得到了支持。

  这次,胡锦涛的欧洲之行访问了英国、德国和西班牙,而去年访问了法国。温家宝还要接着出访德国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去年的时候胡锦涛访问了罗马尼亚。我们不仅与英、法、德、西等老牌的欧盟国家发展关系,对新的欧盟国家也很重视。做了几十年的外交,我的感觉是,在大国当中,只有中国一开始就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国家作为国家联盟在世界上起到更大作用。这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多极化”。

  新京报:今年中国首脑外交有什么特点?

  冯仲平:胡锦涛此次欧洲之行,透露出了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另一个是提出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和合作发展。相比以前和平崛起的提法,内容更加丰富。针对国外的疑虑,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阐释,就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另外,近年来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有些抬头,因此胡锦涛要讲中欧贸易对双方是双赢互利这个意思。还有中欧在多边领域有许多需要合作的地方,比如联合国、国际安全以及环境问题。

  杨成绪:首脑外交有它的连续性,总体来说是推动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摸索,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要重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今年,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特别强调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以减免债务和提供贷款援助的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对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视,这也是今年很突出的一点。

  阐明国内国际目标应对“中国威胁论”

  新京报:胡锦涛在访问越南、英国、德国中发表的几次演讲,其中都讲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并提出了具体理由。对此,你怎么理解?

  冯仲平: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真的不好避免,因为中国的块头大,发展影响也大。比如印度这样的大国,随着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人们对它的担心和疑虑也是有的。只是因为中国发展更迅猛而首当其冲。

  庞中英:国外对中国实力的崛起视作一种挑战,认为这种挑战可能会使国际局势变得不稳定。我刚在澳大利亚最主要的报纸《澳大利亚人报》上看到,著名学者米尔斯?海默发表一篇文章《中国的崛起不是和平崛起》。正因为国外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有担心、疑虑、猜测,中国领导人在出访时才不断声明和解释,我们不是威胁,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历史上不像德国、日本以及其他更早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殖民过、奴役过别的国家和人民。好像应该这样宣称要走和平之路的不该是我们,而应该是有过侵略历史的国家如日本来向人解释。将中国称为“威胁”,事实上是在用“帝国主义”原有的尺寸和逻辑来对待我们。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和平崛起的,所以,他们按照这一点来推断,中国必然也要走非和平的道路。这样,中国宣称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在国外强加于我们一些不公平的看法时,而不得不做出的反应。我们应该把这个话讲透,说明白。

  杨成绪:中小国家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而有一些怀疑,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他们说明,即使强大了也不会称霸。

  新京报:对所谓“中国威胁论”,我们该怎么回应?

  杨成绪:胡锦涛在英国演讲当中,对和平发展之路有很强劲的阐述,说这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一些怀疑,有人就说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曾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苏联的强大又有了美苏之间的冷战。胡锦涛正面回答了我们是否也会这样的问题。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位开外,各种问题使得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胡锦涛从国情的角度阐明,中国的长期发展更多面临的是国内问题。他还讲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依然能看得到。比如尊老爱幼。我在欧洲那么多年,觉得他们风气不如我们浓厚。这种优秀的传统同样反映在外交上,反映在我们对待国与国的关系上。

  20世纪人类出现了两次热战,还有长时期的冷战,但此后的大国关系虽然有好有坏,但远没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有了矛盾通过会晤和沟通就可以解决掉。非传统领域的国际合作越来越突出,人类有很多共同难题需要解决,如最近两年发生了大海啸、大飓风、大地震,还有非典和禽流感,还有令很多国家头痛的恐怖主义。

  庞中英:这就需要一步步去做。让世界明白,主观上的意图和客观上的战略需要,都排除我们走非和平之路的可能,中国主流的看法还是要采用新的方式和途径,在世界获得与我们的人口、历史相称的地位。比如我们已经获得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便不是通过强取豪夺得来的。

  冯仲平:不仅要讲国内的发展目标,还要讲我们发展起来以后,国际目标是怎么样的。一方面要讲崛起的方式手段是和平的,另一方面要讲崛起之后追求和平的目的。现在,很多国家认为中国崛起过程对世界是有好处的。对崛起之后的政策、目标和意图,我们还需要着力讲。

  欧洲会更先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模式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欧洲逐渐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

  杨成绪:中欧除了在经贸上形成互补和在多边主义立场上接近,在文化上也有发展关系的优势。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在文化上也很强,中国与欧洲在过去就有很好的文化交流,这一传统应该加以发扬。

  美国国内有不同的声音和利益集团要求,其右倾保守主义始终把中国看作对美国有威胁的新兴大国,但最近的民意测验对中国的好感超过50%,这远远超过了过去。随着中美两国的接近,相互利益会越来越多。美国知识界的精英有很多论述,认为一个大国的兴起必然会改变国际秩序,从而触及现存大国的利益,这对国家决策必然会产生影响。因此,其实不是中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而是美国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

  冯仲平:欧洲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主要还是体现在经济上,它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较先进技术的来源地。欧洲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立场跟中国很相近,比如在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在2003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出后,中欧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目标,在向政治方面发展。这个目标应该越来越清晰了。欧洲与美国相通的方面很多,但也有分歧之处,对中国的崛起欧洲与美国的看法不一样。发展与欧洲关系有利于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自身的崛起。中国和平发展模式被认同,应该更先在欧洲得以突破。欧洲的看法对世界包括美国是有影响的。

  庞中英:事实上不存在中欧美大三角,想在欧美之间打入一个楔子的判断,可能是不正确的。但中国加强与世界各种力量的联合和交流,肯定有助于缓和美国的压力。同时应该看到,欧盟在价值观、制度以及利益上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难以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中国政策,欧盟内部在对华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欧盟不大可能以牺牲跨大西洋关系为代价发展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很多欧洲学者都认同这一点。从这个底线上讲,中国其实没有“欧洲牌”可打。另外,中欧之间除了在利益上的共同和互补,还有着一些分歧和矛盾。我们能否通过经济关系的加强来解决其他领域的分歧还不好说。

  新京报:默克尔允诺将保持德国对华政策的连续性,但人们对大联合政府的政治路线依然有争论,很多人相信它可能会更加靠近大西洋,你怎么看?

  冯仲平:德国新政府具体怎么做还要走着瞧,但变化也只会是外交风格的变化,内容不大可能有大的变化。中德关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连续性非常明显,这是历史上的经验。这次大联合政府的外交部长是施罗德所在党的人,而且最根本的是利益问题,发展对华关系符合德国的利益。默克尔应该美中都能兼顾到。

  新京报:通过发展更多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最终能被认同和接纳吗?

  杨成绪:战略伙伴关系是更有全局性的,更有重要意义。战略伙伴越多的话,越有利于与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发展关系。这次增加了一个西班牙,说明现在我们保持着这种发展势头。

  冯仲平:战略伙伴关系首先是一个方向和目标,这一次西班牙也加入进来。战略伙伴关系应该说明双方的信任程度是比较好的。

  展示中国形象要强调实事求是

  新京报:胡锦涛在欧亚之行中,出席了70多场活动,包括公开的演讲和接触民众。中国要向世界宣示和平发展之路,你认为什么样的外交风格会更有利于这一点?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还有哪些?

  杨成绪:首先是要知己知彼,人家对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要多听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们不仅要听别人赞扬的话,也要听别人批评的话,并要分析这种批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我们要接受,没有道理我们要批评和阐释清楚。

  第二点就是,全球经济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国家间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零和游戏,外交上可以争取双赢局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需要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协,相互尊重彼此利益。

  第三点,做外交要尊重别的国家。中国是个正在发展的大国,世界上有的国家小、贫困,但不管任何国家都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尊重他们才能赢得朋友。

  所以,我们的外交不仅要去见别国的领导人,还要注意他们的舆论反映怎么样。另外,还要跟普通民众交流,可以让他们了解我们领导人的想法,有利于加强彼此关系。

  冯仲平:胡锦涛作为国家元首第一次出访欧洲,风格很务实。他的演讲实在,欧洲评价很高。我们的外交更加具体了,与实际问题结合得比较好,应该说中国外交变得更加成熟了。

  庞中英: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了,开放经济和社会使我们的外交不能用传统手法来展示中国。通过外交出访的展示之外,我们在国内还有许多可以展示自身的机会,包括在北京、在上海、在西藏和新疆,甚至包括我们的环境治理问题,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机会。因为国内有好多投资、旅游和访问的外国人,脑袋长在每个人的头上,他们都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我们的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胡锦涛在出访和演讲中就讲清楚了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挺好的。

责编:复苏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