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2日 16:26 来源:
今天是公职人员主动撤出入股煤矿投资的最后期限。到21日下午4时,内蒙古还没有一人主动撤资。有些官员“宁不当官决不撤股”,“每年投入20万元收益至少是20万元”。官员从中受益“比抢银行都来得快,并且不承担任何风险。”(《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22日)
“官煤”的大限到了,主动撤资的公职人员,内蒙古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其他省市自治区,好像也没见到捷报传来,怎不令发文单位尴尬?究竟是中纪委、监察厅、国资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的紧急通知》属于无中生有,还是当初六部门高估了“官煤”的觉悟,误以为凭借一纸命令,“官煤”就会闻风而“退”?从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看,“官煤勾结”现象非常普遍,官员参股煤矿经营,也绝非少数。但是,看看“官煤”这种“宁死不屈”的倔犟劲头,很难指望他们亲自“金盆洗手”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有关部委该如何应对“官煤”的这种视死如归了。
面对“宁不当官决不撤股”的参股官员,清查当然是惟一的办法。可是,清查也须智取,不能再次低估了“官煤”(“官股”)的智商。诚如内蒙古一位官员分析的那样,“官员们在煤矿中的股份多以‘干股’形式出现,在注册时的股东名单上并不体现,只要不出现利益分歧,一般不会出事。”可见,那些参股的官员,早已完成了“隐蔽”任务,专等有关部委派人“扫雷”呢。假如清查者没有预见到清查工作本身的艰巨性,查不出个眉目,或者漏网之鱼很多,发笑的是参股的官员。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些“官煤”已经做好了退路:丢官可以,退股不干!也就是说,在乌纱帽和利润可观的官煤股份中,投资者更看重的是钞票而不是头顶的乌纱帽。想想也是,凡是能把钱投到煤矿的,甚至不投一钱、照样分红的“牛”官,早已为矿主的发财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照传统的报恩心态,纵使官员因此“下课”,煤矿老板养也要养这些“股肱之臣”几年。你说,后半生衣食无忧了,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官煤”越是坦然,矿工就越是危险,我们也就越该担忧。
要让“宁不当官也不撤资”者心有余悸,菩萨心肠是不管用的。相反,你对他和颜悦色,他们反倒蔑视你,以为你无能。所以,从一开始,笔者就反对这个“最后通牒”。不为别的,仁慈是吓不跑“官煤”的。惟有对“官煤”――不管是自首的,还是查出的,既不让他们当官,又得迫使他们吐出曾经吃进的“黑金利润”,并且让矿主跟着彻底歇业。只有堵死矿主的退路,瓦解“官煤勾结”这个同盟,让他们内讧,从他们的内讧中,迫使所有的“官煤”原形毕露,这样,距离一个个惩治他们,自然就指日可待了。(作者:刘海明)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刘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