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如果身边每个人都成为“于凯”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4日 05:41 来源:
    专题:北京于凯出租车队

  中国青年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李松涛 实习生赵梓雯)“20日我们刚集中学习过于凯车队。”金建出租车公司的曹师傅今天告诉记者,28日公司还会组织大家学习。

  曹师傅今年34岁,开出租车已经两年了。开出租车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于凯,“那时候我开货车,经常能听到同行说起于凯,有人说他傻,可我觉得于凯挺实在的。”提起于凯车队,曹师傅连连称赞。其实,从服务上来说,曹师傅做得也不错,比如不吸烟、礼貌待客等,曹师傅说,这都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必备的素质。“但我还没能像于凯车队的司机做得那么周到、细致,以后会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曹师傅还说:“以前公交车行业都讲李素丽,这几年人们提的少了,这说明公交车行业的服务水平在提高,大家都认为李素丽的服务是应该的。相信于凯车队也能产生这种作用。”

  怀乡出租汽车公司的马师傅告诉记者,公司已经按车号分单、双号分批安排大伙儿学习于凯车队的服务精神,“大道理咱也不会讲,就是挺佩服人家的,像于凯车队的刘纯礼师傅,在10万元现金面前能够经受住诱惑,把钱还给失主,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觉得这不光值得我们出租车司机学习,全社会都应该学习。”“咱就从身边做起,把车的卫生搞得好些,对乘客的态度好些,把咱的工作做好。”马师傅说道。

  “我今天从报纸上看到于凯车队的事迹,特别感动。”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王红霞说,虽然我没有乘坐过于凯车队的车,但曾经坐过一个“的士之星”司机的车,感觉跟一般的司机就是不一样,“那位师傅技术娴熟,言谈举止很有素质,还特别注意乘客的感受,让人心里很舒服。”王红霞认为,像于凯车队这样的先进集体,的确值得大力宣传,出租车行业是北京的一个窗口,都讲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于凯车队就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促进。“一个人的示范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会很大。”

  河北的李小姐这几天在北京出差,她表示早就听说过于凯,“于凯车队的这种服务精神应该向全国的各行各业推广。”

  在证券杂志社做编辑的许女士经常坐出租车,她希望于凯车队的出现能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如果身边每个人都成为‘于凯’,那么,整个社会的进步相信不是一件难事。”许女士感慨地说。

责编:刘雅虹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