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1日 14:48 来源:
据央视国际8月1日报道, 截至5月20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共收到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回寄的问卷14061份,按简单随机抽样原则,抽取2000份进行统计处理。 日前中组部已经和国家环保总局联手,在浙江、四川、内蒙古三省区进行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试验。考核内容包括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污染排放强度、环境质量变化和公众满意程度。这无疑将改变传统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GDP的发展速度占核心地位、忽略环境保护的现象。 调查显示,97.5%的公众都赞成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只有2.2%的公众认为没有必要。
看了这则报道后,笔者是先喜后忧,喜忧参半。喜的是环境保护仍然处在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觉得环境好坏与自身生存息息相关,对环保问题也越来越热心。从民调中不难发现,环境保护已经相当紧迫,绝大多数公众觉得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个人做起。
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十一五”期间应当最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空气污染问题。 “看看现在灰蒙蒙的城市,想着每天家里的桌面上午擦一次晚上擦一次,都是黄土灰,心情不知有多郁闷。”这是一位深圳市民对空气污染的感叹。不仅在深圳,空气污染甚至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二是公众希望对排污者实施重罚或重税,以此手段应对饮用水安全问题。三是城市居民希望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和处理系统,让城市垃圾变废为宝。他们的关注与参与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综合决策,影响到一个地区的规划与发展,体现了全民参与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的实现,这确实是可喜的一面。
最可喜的就是几乎所有的公众(97.5%)都赞成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公仆的信任,祖辈生活在淮河边的老百姓说得好:“官清则水清”,要彻底摆脱环境污染的困扰,靠法律、靠制度、靠企业、靠社会、靠公众,更靠政府、靠干部。
而令人担忧的是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已经喊了好几年了,却一直千呼万唤不出来,到底是尚需进一步试验论证,还是有什么难以言表的阻力,无从知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某些地区,以“单纯政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官员的环保考核一定会制造出种种“对策”和障碍,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其实,环保部门的法律空间远远大于体制空间,应从法律的配套执行上下功夫,从创新执法上找突破,当前就是要从绿色GDP的考核制度上杀出一条血路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改革和发展的各种观点尖锐对立和冲突,实质上是各种利益的碰撞,体现在环保领域尤为具有代表性。地区、部门、个人等利益考量在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占据了上风,“为官一任,增长一方”是最现实的政绩。这种政绩利益考量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加重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症状”。“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详细的规定了主管人员和监管人员的法律责任,环保部门与人事监察部门当务之急的就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启动法律问责程序,把环保搞不好的官员拉下几个来,其威慑力将使其他官员不敢再对环保小觑。
民调所揭示的公众环境意识和迫切心愿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舍弃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严格执法,真抓实干,严肃查处一批非法排污的违法企业和渎职官员,还人民群众一个天蓝水碧的生存环境。(作者:梁江涛)
责编: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