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胡锦涛访俄两国关系升温 重心转向务实互利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4日 15:20 来源:
    专题: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望东方周刊消息:

  《?望东方周刊》记者岳连国、盛世良、黄琳、舒泰峰/ 北京、莫斯科报道

  在解决了边界问题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对话重心将转移到务实和互利的合作上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6月30日起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元首会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一年内第二次访问俄罗斯。

  媒体对于这次访问给予了大量的关注。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北京分社社长柯舍夫向《?望东方周刊》透露:“我们总社有全面的报道计划,胡锦涛在俄罗斯所有的活动我们都会报道,不会漏过任何一个机会。”早在两个多月前,有关此次胡锦涛访俄的日期等内容,柯舍夫就从时任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寿那里知道了。此后关于胡锦涛访问俄罗斯的任何消息,他都立即报道。迄今为止,柯舍夫已经报了20条左右的相关消息。“这样的报道会持续到胡锦涛出访回来后。”他说。

  《?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莫斯科分别采访了俄罗斯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此次来访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因为不管是从俄罗斯国内局势、还是中俄关系来说,胡锦涛的此次访问,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俄罗斯转轨基本完成

  2005年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15年前的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联邦国家主权宣言。以后这一天被定为俄罗斯独立日。15年间,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进入了无可争议的“普京时代”。

  同样是在今年,5月31日,一场“世纪大审判”之后,举世瞩目的俄罗斯前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逃税和欺诈案判决终于尘埃落定。俄媒体认为,这一事件宣告了俄罗斯“寡头时代”的终结,也是俄罗斯转轨基本完成的重要标志。俄罗斯《消息报》点评说:“毫不夸张地讲,这一标志性事件将决定国家未来多年的发展方向。”

  在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弗里兰问及寡头问题时,普京回答说:“那些有钱人不应当控制社会……寡头们不可以、也没有权力影响政府的决策。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如果有人已经习惯了无政府主义,那我很抱歉,他们将必须遵守新的规则。”普京实际上道出了他的新执政思路:抛弃建立在权贵、官僚和犯罪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选择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基础上的市场体系和社会生活。

  美国“金融大鳄” 索罗斯认为,“俄罗斯目前可能正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意识到他们要靠国家。

  俄罗斯问题专家、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景桂兰教授认为:目前俄罗斯的国家治理逐渐走向规范,这切断了寡头复归的路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俄罗斯媒体舆论的监督功能非常厉害。他们把一些钱权交易的非法黑幕暴露在阳光之下,这是制约寡头权力的最好力量。

  近年来西方对俄罗斯的批评是持续的,主要矛头所向是普京一系列加强中央权力的做法。

  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权力:按地区管理原则建立7大联邦区;改革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制成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的法律;建立国务委员会。

  2004年9月13日,经历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又提出修改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最高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即由原来的选举产生改为总统提名候选人,再由地区议会选举通过。

  景桂兰认为,“俄罗斯15年转轨取得两大成果:一是在经济基础领域建立了市场经济,宪法确立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理及制度。二是构筑了与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宜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新闻传媒等多元制衡的现代权力机制。这两大成果从社会的基础层面上保证了俄罗斯不会重新走向专制。”

  专家们普遍认为,俄罗斯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是有区别的,普京追求的更多是一种“可控的民主”,一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民主方式。

  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心态

  许多数年未到俄罗斯的人今年再到俄罗斯,普遍感觉到变化不小。过海关比以前痛快,警察比原先规矩,商店里傻大黑粗的“苏式”包装消失,商品比过去精美许多。莫斯科城里,新建筑虽然不算多,但大多豪华精致。

  变化更大的是俄罗斯人,前苏共中央局级干部塔某现在承包了一家外交月刊,独拥财政人事和报道政策大权,月入四五千美元。老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的外孙、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政治学家之一尼某对他小儿子长大了开中餐馆的“宏愿”居然赞赏有加。俄罗斯著名美国通特某请中国朋友刻了个“世德堂”的大印,因为他儿子的经济事务所想取个中国名。俄新社老报人伊某的女儿不愿轻松地拿2000美元的白领月薪,非要自己开公司……

  年初的民调表明,54%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体面,能满足基本需求”,80%的人赞同民营企业,67%的人希望子女有经商才能,认为已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比认为不适应的多一倍。

  而10多年前,俄罗斯人普遍重官位、重学问、轻工商,视做买卖为投机倒把,恨不得放火烧掉邻居开的小店。可以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转轨,今天的俄罗斯人的心理也发生了“转轨”。

  然而,在俄罗斯人心理的“转轨”之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逾越的“误区”。

  退休者和低收入者依然怀念“房租1921年以来没提过,基本食品价格1947年以来没涨过”的苏联时期,年初甚至发生了抗议社会福利“暗补改明补”的浪潮,幸好普京大幅提高退休金,社会才恢复平静。

  “误区”之二是,迷信GDP。2001年到去年,俄罗斯GDP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57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1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1443亿美元,但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同样幅度的提高。在如今俄罗斯的全民收入中,10%富裕者占的比重达32.9%,10%贫困者仅占2.3%,亿万富翁的人数仅次于美国,同时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令人担忧。

  此外,俄罗斯人还难以消除“悲观情结”。不少俄罗斯人习惯从负面看待变化:资本出口是“逃资”,吸引外资是“外国经济渗透”,商品出口是“资源流失”,商品进口是“让外国赚我们的钱”。一位俄罗斯经济学家说:形成市场经济心态远比形成市场经济难。

  经过10多年的艰难坎坷,俄罗斯基本完成社会经济转轨。去年俄GDP按可比价格计,已达转轨前的90%,考虑到还有相当于GDP40%的“影子经济”未列入统计,实际上人均GDP超过5500美元,大大高于转轨前。

  两国关系有“双重保证”

  俄罗斯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出,除了促进双边关系以外,中俄两国在经贸、军事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扩大,且更重要的是,将从此走向“务实”。

  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拉佐夫告诉《?望东方周刊》,俄中关系正处于两国关系史上“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并仍在持续快速发展。俄中关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发展水平是因为有“双重保证”――既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又考虑到了双方的现实利益。

  拉佐夫介绍说,俄中两国已经建立起了高层会晤机制,双方每年要举行几次最高级别和高级别的会晤。两国领导人还确定了到2010年将双边年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的目标。

  他还指出,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更大的国际意义――是地区和国际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双方在国际舞台上加强合作时应考虑恐怖主义威胁、个别国家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地区冲突和其他因素。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格雷兹洛夫则指出,俄中两国的相互协作达到了很高水平,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完全一致。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和联合国框架内、在朝核等问题上会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

  俄通社-塔斯社27日援引俄罗斯高级外交专家的话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对俄罗斯的访问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今年6月2日,俄中两国外长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了《关于俄中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从而为两个大国以法律形式确定边界走向的过程画上了句号。俄中在两国关系史上首次确定了相互认可的全部边界线的走向。

  在双方解决了边界问题之后,两国之间便不存在可能严重制约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政治问题。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对话重心将转移到直接关系到两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务实互利合作上。

  这位专家指出,经济合作是双边合作的最重要的领域。去年俄中贸易额超过了200亿美元大关,并仍在高速增长,双方投资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6月在俄哈巴罗夫斯克举行的俄中第一届投资促进会议上签署的一系列中国对俄投资项目已经进入落实阶段。今年6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俄中第二届投资促进会议上中国对俄投资的地理范围进一步扩大,投资金额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两国开始起草2006年至2010年双边经济关系中期发展规划。双方在这份文件中将全面分析两国合作潜力,并采取实际步骤消除阻碍双边经济合作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谈到两国经贸合作问题时,格雷兹洛夫主席说,去年两国贸易额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双边贸易也呈现良好增长势头。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正在落实,比如有俄罗斯参与的中国江苏省的“田湾”核电站正在加紧建设。

  但他同时坦率地指出,俄方希望实现与中国的贸易多元化,深化同中国的合作。俄方将加紧通过旨在改善投资环境的法律。对于两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则进一步指出了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两国之间大的合作项目还比较少。他认为,双方已经开始致力于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中国对俄最大直接投资项目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房地产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应重视俄对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减少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影响两国整体经贸关系发展。

  再次,两国还应规范双边民间贸易。他认为,为了使双方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应使两国民间贸易变得更透明。

  波尔佳科夫还说,两国文化交流也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是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文化交流是广义的,包括旅游、出版、文艺团体间的交流等方面。两国文化交流刚刚起步,而即将在对方互办的文化年活动将是一个绝佳的增进交流的契机。

  中俄关系今年有很多“突破”

  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前夕,胡锦涛主席于6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俄通社-塔斯社和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联合采访。他说:10多年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和扩大,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俄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5月20日以307票赞成,80票反对和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批准了俄中边界东段补充协定。这场经历了40多年的漫长谈判和曲折,最终尘埃落定――中俄之间长达4300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

  “中俄两国解决在远东的边界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这段边界问题几乎引发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两国的核战争。” 俄罗斯问题专家罗斯?戈特莫勒说。

  一直纷纷扰扰的中俄石油管道问题,似乎开始了“起航”。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4月19日在莫斯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在通往太平洋口岸附近的纳霍德卡的管道完工以前,将首先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季志业说,“俄罗斯确定搞石油管道第一期工程,把管道建到距离中国漠北70公里的地方,而且近期俄罗斯明确表示用本国资金建管道,这个是很重要的变化。”

  消息颇为灵通的柯舍夫透露,胡锦涛这次去莫斯科估计会签订好几个重要的文件,其中包括能源合作。

  他所供职的俄罗斯文传电讯社6月27日常常报道称,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米哈耶洛夫在记者会上表示,俄中两国的国防部长达成协议,决定两国今年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于9月在中国境内举行。米哈耶洛夫称,俄中联合军演是两国军方合作的新途径,目的是改善两国军队的训练能力,以及加强双方合作。

  6月9日的圣彼得堡迎来了中俄第二届双边投资促进会议的召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去年,中俄第一届投资促进会议上签订的12个合作项目已全部启动,总投资7亿美元。这次会议又将签署7个项目文件和1个备忘录,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化工、森工、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电子政务等广泛的领域,总投资额近15亿美元。

  当日下午,曾培炎以及中俄各界代表上百人见证了“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奠基仪式。该项目不仅是圣彼得堡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合作项目,也是中国对俄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是中俄双方重大战略性合作项目。

  安德斯?阿斯朗德是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俄罗斯及欧亚部主任,在接受《?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他表示,各种证据均显示,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关系目前是两国历史上最好的,双方基本上不存在重大的矛盾冲突,同时,两国的商业机会也非常多。

  中俄共同关心的问题更多了

  出访前夕的胡锦涛对俄罗斯媒体表示,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双方应深化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协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经贸、能源、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丰富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就胡锦涛即将参加的8国峰会,莫斯科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对话,很多国际问题没法解决。”

  安德斯?阿斯朗德认为,在西方国家眼里,俄罗斯已经接近到“贱民”的地位了,因为它放弃了民主和没收了最大的私营公司。所以俄罗斯更快地转向中国和印度,因为他们对俄罗斯的这些政策比较能够容忍。

  然而,在季志业看来,眼下一些世界重要力量正在进行重要的调整,比如独联体国家一系列的政权变更。“这些地区发生了宪法框架以外的政权更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挤压俄罗斯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合作,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扩大影响,在该组织的框架内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都是双方关注的事情。”

  中俄两国在对地区安全的看法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朝核问题,双方的共同愿望都是恢复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改变朝鲜现有的政权。

  “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都坚决支持乌政府采取稳定国内局势的措施,在态度的表明上中俄有一致性,其中包括对颜色革命的一些看法。” 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俄罗斯室主任丁佩华说。

  6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上,各方原则商定同意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在胡锦涛此次参加的阿斯塔纳首脑会议上,将对此作出正式决定。

  丁佩华告诉记者,在这几个观察员问题上,以前还有很多争论,如今他们都加入了,说明中俄双方的分歧减少了,两国关系更近了。

  对于中俄的日益接近,安德斯?阿斯朗德毫不讳言,“美国的领导层可能对中俄关系的日益密切有些怀疑。对美国而言,中国是一个最大的潜在竞争者,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和俄罗斯加强真正的‘联盟’关系,美国同样担心俄罗斯会卖各种先进武器给中国。”

  《?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报道

  中俄两国元首之间

  两国元首之间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使得在解决两国的分歧时,更容易沟通和相互理解

  在一张拍摄于2003年5月底的照片上,普京像老朋友似的拍着胡锦涛的肩膀,说着什么,胡锦涛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两个人都敞开了衬衣的领子,都没有打领带,两个人的神情都比较愉悦。

  这幅照片使人想起有媒体的一个“预言”――“胡锦涛和普京将会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

  一方面,他俩具有发展友谊的国家大背景。同时,当前两国关系发展稳定、良好,两国共同利益增多,这决定了建立友情的基础。

  两国元首经常见面好处多

  胡锦涛此次出访,除了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及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其他领导人会晤外,还将出席在英国举行的“8+5对话会”。

  至于在此期间会见外国领导人的安排,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6月28日说,胡锦涛主席出席“8+5对话会”的日程非常紧张,现在各方还在就有关日程进行协商,具体会见哪些领导人还没有确定。

  2003年5月26日至6月6日,胡锦涛当选为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莫斯科也是首站。在整整10天的欧亚之行中,胡锦涛行程近2万公里,访问了5个国家,7座城市,陆续会见5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

  “领导人之间经常见面可以让严重问题变得次严重,次严重问题变得不严重,人际关系中常来常往很重要,国家首脑也一样。”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汤本告诉《?望东方周刊》。

  汤本说,在美国,总统和高层领导人往往设法与相关国家的元首建立“交情”, 作为外交活动的补充。

  2001年,布什和布莱尔首次在美国总统度假地戴维营会面时,两人就努力找寻双方的共同点。在当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布什说,“我们都使用高露洁牙膏,我们都喜欢运动,我们的妻子都了不起。”布莱尔在旁边加了一句――“我想这些共性足以使我们惺惺相惜。”

  布什的友情攻势的确有了回报,布莱尔不顾英国老百姓的反对,在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上对布什可谓“一跟到底,绝不回头”。

  在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教授看来,国家首脑之间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使得在解决两国的分歧时,更容易沟通和相互理解,也让困难变得容易克服,有利于合作领域的开拓。

  在中美关系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江泽民、克林顿1993年在西雅图会晤,遏制了中美关系的继续恶化。中美首脑通过特使、热线电话的直接联系,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中美之间所发生的种种事态,例如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以及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等。

  2005年1月12日,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全国贸促工作会上表示,“首脑外交”有利于推进我国对外经贸交往。他介绍,各国元首与政府首脑率经贸企业界代表团访华,去年数量更为突出,全年中国贸促会接待随外国领导人来访的企业家代表团多达27批。

  此外,中国贸促会也组织经贸代表团频频随同高层领导出去“首脑外交”。

  曲星给《?望东方周刊》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官的活动受到限制,和西方不接触,领导人之间外交一般是集中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当时国家领导人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脑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比如和金日成、胡志明等。

  基辛格访华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和西方领导人接触,两国政府开始正式联系,但领导人之间谈不上什么比较密切的个人关系,当时双方还有一些戒备之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外交力度也加大了,中国和很多国家建立了首脑定期会晤机制,比如中俄、中欧等。不管是这样双边的会晤机制,还是多边的场合,比如APEC、“10+3”、“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大家见面的次数多了后,双方的熟悉程度也就加深了,有时还可以突破官方正式色彩。

  江泽民去法国时,还专门去希拉克总统的家乡,希拉克来华时也到江泽民的家乡扬州。到对方的家乡去,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特殊的领导人之间的交情。

  胡锦涛和普京都务实而自信

  相对而言,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外交决策权较大,在对外政策方面,通过交往、直接沟通,对解决具体问题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季志业认为,两国元首都知道这一点,也知道加强双方的友谊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例如,叶利钦和江泽民在几年的交往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他们二人年龄相仿,叶利钦喜欢拥抱对方,江泽民每次见到叶利钦都拥抱一下,对其他领导人例外。

  胡锦涛和普京处在同一个年龄层次。曲星说,从性格上看,胡锦涛和普京都是相当坦率,处理事情稳重。

  在胡锦涛以国家主席的身份于2003年第一次访问俄罗斯时,普京总统夫妇在自己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专门为胡锦涛夫妇举行家宴,两人都没有系领带。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亚力山大厅,普京为胡锦涛举行国宴,两位元首的祝酒词简洁而坦诚。

  胡锦涛言简意赅,称伟大的中国人民愿与伟大的俄罗斯人民作好朋友、好邻居,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关系。普京总统则表示,愿遵循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倡导的做人之道,“德不孤,必有邻”,与中国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专家们都认为普京和胡锦涛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务实而自信。

  2003年胡锦涛的俄罗斯之行就体现出了他的务实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凡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国和回国时,留在北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国家驻华使节等一般都会举行欢送和欢迎仪式。

  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胡锦涛取消了在人民大会堂的送行仪式,回国后也不再举行欢迎仪式。由于当时“非典”肆虐,在出访前一周胡锦涛夫妇还主动进行自我隔离,此举被媒体称之为“自信、负责”的表现。

  本次出访前接受媒体采访,胡锦涛谈到中俄经贸合作时,用了很长的一段话来阐释。里面提及了两国要实现的贸易额的具体数字――“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还提到了双方积极努力的5个具体方面,尽显“务实”风格。

  普京同样被俄罗斯新闻媒体一直称为“务实派”。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是,普京执政后答应给退休人员增加工资,结果他说到做到,退休人员的工资一连几次得到提高。到去年为止,俄罗斯人的退休金达到每月1400卢布,大大高于他上台时的每月400卢布。

  “这种相近的人格,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做事方法。”曲星说。

  《?望东方周刊》记者陆洋报道

  “上海合作组织”要动真格

  中亚地区持续不断的“颜色革命”,赋予了7月4日举行的第五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特殊的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对于中国和中国外交有特殊的意义。而中亚地区持续不断的“颜色革命”,赋予了7月4日举行的第五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特殊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海合作组织”的走向,具有了足以引起全世界瞩目的安全和经济意义。中国方面的表态,被认为是举足轻重的。

  这一次是动真格的“务实”

  6月28日,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特别向媒体介绍说,此次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上合组织进入“务实合作”新时期,深化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成为组织工作的重心;二是地区形势正经历重大变化,“上合”组织需要妥善应对。

  据李辉介绍,此次峰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深化安全合作的具体措施;推动经济合作尽快取得实际成果;对吸纳新的观察员国作出决定。

  中国将是“思想库”和经济引擎

  此次,胡锦涛主席将在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中方对当前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形势的看法,提出对深化安全、经济等领域合作的建议和主张。

  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这些年的成果,可以发现中国的收获。它不仅是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而且通过这个国际舞台,展示了中国外交理念的悄然变化。

  “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平台上,中国显示出越来越积极主动的参与姿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室主任李伟健对《?望东方周刊》说,“这种主动并不是要打破旧秩序、挑战现有机制,而是主动加入到国际秩序当中,表达中国人自己的声音,避免别国对我们的误会。同时,也以大国的姿态参与并促进国际事务的合理解决。”

  从1996年成立“上海五国”到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在将近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从最初倡导边境互不使用武力的“上海声明”,到2001年明确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体现了中国不断演进的外交智慧。

  尤其是“上海精神”。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俞邃曾分析说:这其中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体现了一种新安全观,“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则体现了一种新发展观。

  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对《?望东方周刊》说:“一个国际性组织能够得以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新的倡议来推动。而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就扮演了一个思想库的角色。在新发展观和安全观、大国合作的新地区间关系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的想法。这是我国外交政策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

  此外,在未来,中国还将更多扮演上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引擎”的角色。

  目前,中亚国家的发展思路是,把自己和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部分联系起来。在周边的“邻居”当中,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最好。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价廉物美的小商品占据了该国首都商业街的半壁江山。

  “扩容”将带来新能源合作

  此次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对外关系上的一大议程是,审议并决定是否吸收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的问题。这个在6月初上合组织外长会议上透露的消息,一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话题。

  各大媒体纷纷就此发文表示,这是上合组织寻求发展的扩容行动,这三个地区大国的加入使该组织扩展到南亚和西亚地区,成为欧亚大陆上覆盖面积最大、包含人口最多的安全与经贸混合型组织,几乎形成了与北约遥遥相对的巨大反恐战场。

  关于这三国的加入原因,李伟健认为,伊朗是为了摆脱美国的孤立政策,积极参与到国际组织当中。而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伊朗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再加上伊朗作为一个伊斯兰大国,对中亚地区穆斯林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对于上合组织的兴趣可能更多来自于能源合作。

  印度正在加快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的崛起步伐,对于这个能源进口大国来说,扩展多元进口渠道是当务之急。目前,印度部署了三条管道线:除了东南亚这条线以外,另外两条分别通往伊朗和中亚。

  十年前就筹划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现在已经开始部署。而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条管道线的主要障碍则是要通过动荡不安的阿富汗。为此,印度专门设计了另一条从中亚经中国新疆至印度的线路作备用方案。

  不过,赵华胜指出,不能过分强调这三国的加入,因为他们毕竟是作为观察员国,可以列席上合组织的会议,参与一些讨论,但他们没有表决权,不能影响该组织的任何决议。而观察员国的身份也不是成员国的过渡身份,他们只属于该组织对外关系的范畴。

  “应该说,这些观察员国的参与,至少显示了上合组织不断增强的吸引力和不断提高的威信。”赵华胜说。■

责编:复苏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