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央视国际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不懈改革求突破——代表畅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13日 13:49)

  市场报消息: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向全党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字字千钧,振聋发聩。改革,成为代表们的热门话题。

   改革成果丰硕

  十三年改革硕果满枝,最大最沉的果实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位来自统计部门的代表用3组数字描绘了我国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她说,1978年的时候,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5%,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几乎都为零。而到1988年,这三个比重都达到了50%左右。到了2000年,它们已分别高达95.8%、92.5%和87.4%!

  一位来自金融系统的代表说,十三年改革,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拿股市来说,十三年前,中国不仅没有股市,而且老百姓对股票也知之甚少。我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为了顺利发行股票,不得不作出公告:买他们的股票,5年后可以还本,除分红外,每年还有5.4%的利息!

  如今,中国的股市早已脱胎换骨,长大成人了:境内上市公司达1000多家,投资者开户数达6000多万户。

  这些都是经济体制转变的缩影。今天,我们的市场体系建设已全面展开,价格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今天,我们的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今天,我们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在神州大地上初步建立。

  最让代表们振奋的是,在这十三年中,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改革期盼突破

  四川团代表王存浩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大舞台,那么现在我们才刚刚搭起了框架、竖起了台柱子,要让市场经济好戏连台,必须不断完善舞台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推进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

  诚哉斯言!今天,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有待深化;要素市场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没有到位;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日益显现,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有待完善。

  改革任重道远,改革未有穷期。

  中央金融系统团代表郭树清认为,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一宏伟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足够的动力,而动力就来自坚持不懈、不断突破的改革。

   突破新在何处

  “改革要有新突破”,江泽民同志宏亮的声音在代表们耳边久久回响,激起的,是他们心中强烈的共鸣。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让黑龙江团代表丁乃今十分鼓舞。

  他说,我们应当抓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契机,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把前者的机制、市场优势与后者的资金、技术优势嫁接起来,走资本渗透、融合发展的路子。这对国有企业而言,就是使资产复苏;对民营企业而言,就是低成本扩张。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让来自甘肃省金川集团公司的李永军代表十分激动。

  他说,他完全赞成这种新体制。金川集团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3年前划给甘肃省管理,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有色金属年产量是1989年的4倍,职工年收入是1989年的5倍。

  “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让广东团代表黄丽满十分高兴。

  她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已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行政已成为其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深圳正在大力推进依法规范行政、高效优质行政、民主透明行政和清正廉洁行政。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让青海团代表赵乐际深有同感。

  他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必然有生有死,只有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保证企业职工的稳定,才能真正协调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上,关于改革的讨论在热烈进行,关于改革的思路在渐渐成熟……

  新蓝图,新步伐,新希望。 (本报记者 田俊荣 唐维红 刘伯饶 赵川东)

责编:千寻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记者招待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2002/11/10/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