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时空连线》:中国三峡最后的移民船  
09月05日 11:15

    根据三峡工程库区环境容量的实际情况,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库区移民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湖北省外迁移民由原规划的1.2万人,调整为2.5万人,全部在湖北省非库区县安置;重庆市的外迁移民由原规划的7.1万人,调整为10万人,在重庆市非库区县安置2万人,投亲靠友自主分散安置1万人,出市外迁安置7万人(其中巫山17000人、奉节17000人、云阳36000人、开县11000人、忠县19000人)。经国务院同意,重庆库区出市外迁安置的7万人,由政府组织外迁安置到沿长江和沿海经济发达的11个省(市)。其中四川省9000人,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省各7000人,上海市、福建省各5500人,安徽、江西、湖南省各5000人。政府组织外迁移民实施方案是:2000年进行试点,2001年大规模实施,2002年全面完成。

    央视国际消息(东方时空):每当说到“家”这个词,人们会马上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屋檐下的其乐融融、陋室中的骨肉亲情,让我们觉得家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然而,自从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一批批祖祖辈辈依伴三峡生息的百姓却要为国举家远迁,对于这些乡土观念浓重的移民,家却变成了故乡,变成了老屋的一片瓦、故乡的一捧土,变成了他们行李中的泡菜坛子、果树苗。

    2002年9月1日,一艘从三峡库区移民第一大县——重庆云阳开出的移民船抵达了上海,这是中国政府组织的、重庆库区7万农村移民出市外迁安置工作的最后一艘移民专船。

    主持人(张泉灵):这486位移民在他们上海的新家住下了,起初的这种满意和兴奋可以维持多长时间,今后又有哪些实际的问题可能会困扰他们的生活呢?今天《时空连线》连线两位嘉宾:第一位是中共上海嘉定区委书记陈先国先生,他也是这次安置重庆云阳移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另一位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的副局长张宝欣先生,他已经有了组织七万多三峡移民外迁的经验。他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在这486个移民上海的新家。



    面对新环境 孩子们的就读问题

    主持人:首先我想问一下陈书记,这两天就是上学的时间,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肯定会非常兴奋,但是我们心里会有一些隐隐的担心,比如这些孩子可能原来在库区小学、中学上学的时候,跟现在的上海这边的学校可能进度不太一样,语言上可能也会有一些障碍,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考虑到?

    陈书记:现在来的小孩,因为就读小孩有146个小孩,他们的小孩应该说刚来的时候,9月1号刚好我们就准备开学了,也准备办入学手续。他们来了以后,我们今天和昨天两天,学校的校长、老师都挨家挨户地到他们那儿去帮助他们办好入学的手续。也了解到,语言上应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我们这儿都推行普通话,应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主要是学业的进程方面可能有一点难度,他们的英语是四年级才上的英语课,在咱们这儿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刚才我跟几位校长说了,学校准备组织几位老师对他们的英语进行一些补习,可能要换一段时间才能把英语功课补上去,一年级的小孩问题都不大了。

    主持人:所有像这样的补习都是免费的吗?

    陈书记:当然,全是免费的,现在我们的学杂费都是免费的。

    主持人:你刚才说到一共是146个孩子上学,因为这些孩子的年龄是各个层次都不一样,有的上小学,有的上中学,分在不同的班级,这样的组织工作是否会有一些困难?

    陈书记:我们都安排好了,哪一位老师,甚至还有帮教的,跟着结对的同学,每天要送他们到学校,下午要送他们回家。因为他们学校还不认识,我们在学校周围还有一些规定,比如说骑自行车,咱们这儿规定,13岁以下的小孩不能自己骑自行车的。在库区,他们可能很小的小孩就骑自行车了,这些咱们都做了一些劝说工作,劝小孩别骑自行车了。

    主持人:张局长,您搞移民工作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经验了,根据多年的经验,像这样的孩子到异地去上学,他们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张局长:这些孩子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语言的障碍,有些地方,我们安排到11个省市,在有些地方语言上还是有一定障碍的。第二个问题是,孩子们的活动范围在原来的条件改变以后,和其他学生不熟悉,都是零零散散地安置在这些班级中。第三个就是学业上的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抓好小孩教育是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关键问题,他们是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带头人,所以要选择普通话比较好的老师代课,二是要尽量组织一些活泼、外向的学生和他们结对子,帮助他们。第三个就是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学业的补习,这样,孩子们的问题就很解决得快一些。

    面对新环境 如何解决移民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主持人:张局长,我们记者在当地采访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移民刚到的时候,都非常地满意,对他们的房子等等都表示满意。但是,我想他们接下来毕竟要面临一些非常切实的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您觉得,刚才您的经验,一般一些可能面临生活的困难,一些不满意的情绪可能在什么时候会表现出来?

    张局长:在移民不久之后会表现出来。

    主持人: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原因?

    张局长:移民在搬迁出去有一个心理调试期,就是在很到一个弱势的环境里,他心里一下子不适应了,他们对物质生活条件容易满足,容易认同,在崭新的房子,比较好的土地,他们很快就会满足。但是他在周围的环境和群众,和这个地方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有一种很不适应的感觉。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重视,他很容易在小事上就爆发出来,所以各地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当地表现比较积极优秀的学生和他们接触,经常拉拉家常,交流交流,这样对他们消除孤立的情绪,融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陈书记,关于这一点,即便你们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移民的安置工作也做得非常细致,但是移民按照这个张局长的说法,他过一阵自然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反应,会有不满意的情绪流露出来,关于这个你们做好了准备吗?

    陈书记:我们想嘉定是上海的一个郊区,上海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我们这个区里边,有一半的人口都是从全国各地过来的。上海本来就是海纳百川,有全国各地过来的人在这儿工作,所以我们想我们这儿的文化本来就是全国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我相信他们过来以后,生活上适应了,很快地在文化认同上,在我们跟当地政府,跟当地党的组织的关心下,他们很快都会适应我们当地的生活环境,这点我们现在的支部书记、村的支部书记,我们镇上的干部都有任务,给他们结对进行帮助,他们很快就会适应过来,这点我觉得可能不会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差。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结对的帮助,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陈书记:比如说我们现在每一户移民家庭,周边就有两户农民给他们结对,帮助他们安排生活帮助他们熟悉环境,帮助他们解决些困难。再比如说,我们镇上都安排了一些干部,跟地户移民家庭结对,他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帮助的,这个干部就有责任帮助他们去解决那些困难。所以我想,在这样的一种组织措施下,在大家的关心下,我想这个问题很快就会认同。

    关于移民的未来发展

    主持人:我想对这486个移民来说,除了现在要能安顿下来,要迅速地和当地能够融合起来。还有一个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们未来的发展,首先我来问一下陈书记,比如说,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可能有一个稍微近一点的事情,那就是今年的收成怎么办?因此她们是夏收以后才来的。

    陈书记:我们为他准备的农田,长的庄稼要比农民自己的庄稼还要长的好,我们特意挑选最好的地块,最好的庄稼给他们了,再有两个月就能收获了。我们给他们自留地里所种的蔬菜,各种品种的蔬菜,长的都比农民自家种的还好。所以,这一点应该说,收成问题是没问题的。

    主持人:就是说他们现在不仅得到了土地,而且是带着庄稼的土地。只差收成了是吗?

    陈书记:比农民的庄稼很好, 咱们挑选的最好的土地给他们,长势也是最好的地块。

    主持人:但是据我了解,这些土地都是从集体预留的机动地里划拨的,以后这些土地会不会在归属上还会有一些变化?

    陈书记:不会,我们现在的土地部门已经陆陆续续跟农民签订了30年的合同,30年不变,跟当地的农民完全享受一样的待遇。

    张泉灵:陈书记,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这486个移民到了上海安家落户之后,他们除了种地之外是否还会有别的就业的机会?

    陈书记:我想他们来了以后,应该很快地会适应我们这儿当地的生活,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从嘉定的整个经济结构,从今后的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移民的素质,把素质提高了以后,他们劳动致富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我们这儿将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在我们这儿,第二产业所占的GDP比重占到了67%,第三产业占了31%,农业仅仅占2%,所以他们要适应嘉定这样的经济环境跟社会环境,确实需要提高劳动技能、劳动性质,这样,他们就业的岗位就越来越宽,他们致富的门路也会越来越多。

    主持人:怎么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

    陈书记:首先他们的生活环境适应了以后,要根据他们的可能,我们进行一些劳动技能的培训,我就业岗位的指导,因为我们每年都有不断地有从农田里边转移出富余劳动力到第二、第三产业,我们也想把他们作为重点的帮助对象,使他们很快适应我们其它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是我们以后想做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任务比较繁重,而且这个任务要延续比较长的时间。

    主持人:张局长,您觉得现在您对这些已经安顿下来的移民有什么建议要提的?

    张局长:作为具体从事移民工作的人,我希望我们这些三峡移民外迁之后,首先要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做到自强。同时,要主动融合,和当地居民尽快搞好关系,做到主动融入当地。第三,要遵纪守法,遵守当地的乡规民约,不做特殊公民,这样才会受到当地的组织和群众的欢迎。

    主持人:做完节目,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奉节县城做三峡移民房屋的拆迁爆破直播,当时这个楼房成功爆破倒下的时候,我们在场的这些外来人都会重重地舒一口气,心里出现了三个字--“成功了”,但是在当地居民的脸上,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一些伤感。的确,对于乡土情结浓厚的中国人来说,故乡总意味着是依依不舍的。但是我想,这份伤感可能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就像这486个云阳的老乡,他们在上海已经有了新家,更有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责编:晓星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相关新闻
百万移民第一村 今昔生活两重天(09月05日 10:34)
(三峡库区截流前)百万移民第一村 今昔生活两重天(09月05日 10:19)
三峡库区全面完成二期外迁移民任务(09月01日 18:42)
最后一批三峡外迁移民顺利抵达上海(09月01日 12:59)
今年第一批入沪三峡移民抵达上海(08月29日 21:01)
三峡库区兴山县二期移民搬迁清库结束 (08月28日 12:46)
上海新移民子女 就读享市民待遇 (08月22日 07:39)
三峡水库蓄水前最后一次大规模外迁移民启动(08月19日 16:44)
三峡外迁移民情况之好超出预期 (08月14日 14:01)
【教育】移民潮到高峰 美国双语种教师告急(08月13日 10:01)
今年首列三峡外迁移民专列抵达山东 (08月06日 20:27)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