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一波“创收思路”随着AI普及的科技洪流浮出水面,有人对此持观望态度,有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给AI一万元去炒股”是盈是亏?“普通女生用DeepSeek自媒体起号”有没有成功?“挑战用AI帮我买基金”的帖子评论区里的“求教程”们后来怎样了?
央视网《新闻+》记者联系到了4位尝试用AI变现的互联网用户。那些听AI话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让我们从真实的故事里一探究竟吧。
人+工具=工具人?
罗宾(化名)就是那种“完全听AI话的人”,而且是真金白银地听。工作时,罗宾是广东深圳一名兢兢业业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下班后,他便打开AI助手对话窗口,输入并发送“请立即开始你的本周投资决策”指令。在买基金这方面,罗宾是一个十足的“理财小白”——至少两个月之前是。2025年春节,随着DeepSeek引爆网络,罗宾萌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他把这个想法汇总成一篇帖子发布在社交平台:让大热AI助手们分别帮我买基金,谁能挣钱?帖子一经发布,立刻成为了社交平台的爆款,罗宾也就势在平台上更新起“小白鼠”周报。“为了保证结果的可信度,我基本完全听从AI的建议。”罗宾说。
罗宾的对比实验在两款AI应用上同步进行。他首先让AI生成基金推荐、购买战略、决策理由多合一的表格,他再根据AI的决策操作买入。即使在交易时不可避免地对AI生成的结果产生怀疑,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相信AI。“我明白让AI投资是个有风险的实验,且风险还不小。”但是在实验最开始的两周,AI交出的成绩单远超罗宾的预期,他投入的6000元本金获得了约6%的收益,与几年前跟着同事投入上万元亏了3000元对比,AI稳赢。罗宾将这些结果再次发布到平台上,帖子的点赞、评论蜂拥而至。看着私信里的网友们发来的一条条“求带”,他毫不吝啬地在平台上分享操作指令,并不忘在每篇帖子后加上一句:收藏关注蹲后续!
只是人工智能的“人”算也不如天算:在罗宾用“AI理财”的第二个月,美国关税政策震荡了全球市场,也震荡了他的实验。AI们给出的投资策略无一主动考虑到这场“黑天鹅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但在罗宾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后,AI们又会立即反应过来,煞有介事地继续深入分析市场行情。当又一次不得不从AI给出的字里行间挑出不实信息与虚假数据的时候,罗宾恍惚间觉得自己反过来做了AI工具的“校对工具人”。
截止到4月14日,这场计划为期一年的“听AI的话理财”挑战已经进行了9周,虽然基金收益单上的数字为负,但罗宾在整个过程中并不是一无所获:AI呈上投资策略时附带的理财知识让他从投资行业的“纯小白”成长到了“入门级”,已经可以根据基金的走势作出与AI相似的交易决策;他在社交平台上收获的数以千计的粉丝可以与他一起学习讨论,共同探索普通人与AI合作的更多可能……罗宾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样一句话:AI可以不是神,但它必须是一个可进化的“理财伙伴”。
和罗宾同一时间进行AI投资实验的还有路娜(化名)。路娜选择“给AI一万元炒股”。但这项挑战进行到第二个月时,路娜发现有只AI推荐的股票走势奇怪,涨一天跌四天,如此反复。初入股市的路娜被“吓到了”,在那只股票行情又一次跌到预期止损线时,她立刻选择抛出,结果不到一天,那只股票却迎来一波大涨。路娜直言:“(这)给我造成了很大心理阴影。”挑战进行到第66天时,路娜的万元本金亏损了261元,但这时她的心态很坦然:“赚钱是附加价值,我主要想知道我的实验结果如何。”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宁将“听AI的话”的人分为三类,罗宾和路娜属于第一类——因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而寻求AI建议的人。另外,张宁教授也表示,与AI“惺惺相惜”并将其视作协作伙伴的专业人士以及通过AI的回答获取情绪价值的人也会选择“听AI的话”,“这些人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教授江萍则强调,应慎重听取AI给予的金融建议,“AI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它可以尽可能地降低你的信息不对等,但你自身还是要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才能判断AI的答案是否可信,这也就是学习的意义”。提到对AI带来的财富价值的摸索,江教授提醒道:“假设人们都盲从AI的建议炒股、买基金,那所有人的买卖行为便会高度一致,结果自然会和AI预判的结论相同,这是一个系统性趋同的风险。所以我们应理性看待AI给出的答案,拒绝迷信AI,时刻保持作为人的独立判断。”
学习,学习,学习!
自媒体博主年莉莉(化名)是一个靠AI成功起号的“学习者”。今年春节期间铺天盖地的AI资讯让待业的她想试试用AI做账号。起号初期,她选择了与自身成长经历最吻合的女性成长赛道,使用AI一键生成的文案却令她失望:“很呆板。”但年莉莉没有轻言放弃,靠着一次次对别人文章和其他博主、播客的模仿,一次次与AI应用的对话训练,她终于成功命令AI生成了符合受众取向的内容。现在,她想要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80%的内容都由AI搞定,在AI生成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润色后,再按照AI规划的更新频率和时间表发布,效果立竿见影——年莉莉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将自己的账号粉丝积累到了3000多,她的账号每个月还能接到至少5条广告邀约。但在提及账号变现情况时,她给出的回答却是0元。“推广的报价不及心理预期,为了不破坏账号的建设,我宁可不接。”年莉莉说。
虽然当下账号运营得不错,但年莉莉却表示未来还会再找其他的正式工作。由于账号的后台持续涌入陌生用户对如何用AI起号的咨询,年莉莉索性又开了个小号在其上发布简单的教程帖。虽然小号的数据不如主号稳定,却也出过获得上千赞的爆款文章。
陆嘉怡(化名)选择AI起号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字:快!自己写篇帖子要1个小时,AI分分钟就能完成,自己再稍加修改即可发布。因为忙于工作,她花在账号运营上的时间很少,至今粉丝数量还停留在个位数,这让她切身感受到用AI起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不怪AI,我现在用得很浅,投入也低,持续有浏览量就可以了,主要时为了省时间。未来要想做全职自媒体,做个人IP的话,用AI肯定不够。”
分析失败原因时,陆嘉怡将主因归于“AI的文字太雷同,自己生的别人也能生”。她也曾多次搜索各类AI自媒体教程,但那些标榜着高涨粉数据的教程,在点开后才发现只是推销课程的引流手段。
“AI的趋同性会导致无法触动人心的同质化表达。”江萍教授这样解析道,“过度依赖AI会削弱直觉判断能力,唯有保持独立思考才是成功关键,这也是每个人在AI时代的必修课题。”
机遇还是挑战?
听AI的话到底是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张宁教授诗意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未来听从AI并且获取成功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但这不一定代表AI的能力真的强了,而是我们已经顺利把AI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了。基数大了,成功的数量自然也会上涨。这种驱动的力量也是相互的,我们的专业能力与大模型的专业能力会同步增强,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张宁教授分析道:“AI的风险必然是存在的,比如底层技术原理的局限所造成的‘AI幻觉’,这些虚构事实、逻辑矛盾、过度推理的AI‘脑补行为’就需要我们用人脑自行辨别。但我们不需要去避讳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这正是考验人类能力的时刻。我们应该积极接触、学习,与AI合作,获取超越大模型的视野,让自己成为发挥主要作用的决策者,在体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个人化的价值。”
“五年前,谁也没料到人工智能触手可及的这一天来得这么快。”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江萍教授持乐观态度,“我是认同AI的机遇大于挑战的。首先,AI可以帮助我们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工作里脱离,为我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让我们有时间进行更有创造力的事情,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其次,AI有强大的自我更迭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跨领域地进行学习,并将成果回馈到人类社会的医疗等方面,助益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不过AI带来的挑战也是存在的。由于人类自身的三观本不统一,AI伦理无法与人类保持对齐,被不当运用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威胁人类的安全。除此之外,AI的运行还处在不透明不公开的‘黑箱’阶段,如何监督模糊的决策过程对于监管来说,还是亟待攻克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