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4年了,学外语还有什么用?”“AI翻译软件的效率这么高,学外语会不会‘毕业即失业’?”刚入学时,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邹文杰常常听到外界对外语人才的质疑,这让他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充满了困惑。
这些问题不只困扰邹文杰一个人。近年来,各类AI翻译软件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掌握外语似乎已不再是一门“手艺”。
“我们的大数据模型已经广泛应用,目前在细分领域翻译可以达到90%左右的准确率。针对日常口语化的表达,大模型翻译已经很准确了,只有一些垂域场景的个别专业名词翻译不出来。”一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的算法工程师姚锲(化名)告诉记者。
AI技术卷入翻译领域,对职业译者产生了不小冲击。“水平低的翻译人才确实容易被AI取代,但优秀的高级翻译人才还是很稀缺。”从事外语翻译行业20余年的郑蒗认为,人工智能虽然会对翻译人才市场进行“洗牌”,但还无法替代人工翻译,只是对职业译者的要求更高了。
对此,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文学译者陈英也深有同感。她认为,翻译除了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还要讲究语境的恰当性。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让“译文有情感、有温度”,这背后考究的是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是翻译软件目前还做不到的。
语言功底、人文情怀、行业知识……这些都是外语人才守住阵地的“法宝”,回溯到学校,如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外语人才呢?这成为各大高校外国语学院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成都外国语学院,联合国官方语言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语言专业开设齐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开设了“工程技术法语”“医疗翻译葡萄牙语”“跨境电商意大利语”等应用型特色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在实际生活和未来职场中,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应用型外语人才。”成都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处长刘鹰说。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则将部分语言技能类课程转为实训课,增加课下项目性培训,课上聚焦更具深度的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探索。在公共课上,学院要求学生学习微积分、社会科学中的统计方法等数理课程,还邀请不同领域的语言学教师介绍研究领域,拓宽学生视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外语专业。
随着对英语专业的深入了解,邹文杰发现,英语专业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涉及语音、语法、语用等多个维度。目前,他还学会了一些算法开发技能,焦虑情绪得到了很大缓解。
如今,各高校外国语学院主动求变,在改革中又出现了新的突破点:利用AI赋能教学。“请将《沁园春·雪》翻译成俄语。”近日,在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修辞学”课堂上,主讲教师杨丽新把指令“喂”给智能AI助教,不一会儿就得到了答案。这时,学生需要结合中俄文化差异,指出AI答案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让《沁园春·雪》的俄语表达既符合本土语境,也符合“信达雅”的原则。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教学模式变革,“俄语修辞学”课程就是该校AI赋能新形态课程培育建设项目之一。
“外语人才不仅可以成为AI的使用者,还能成为AI的设计者。”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智能实验班专项办公室负责人施宇星介绍,2023年,电子科技大学结合学科优势,在外国语学院开设语言智能实验班,该班级选拔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入,未进入实验班的学生也可以选修该班的所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语言智能工程项目实训等方面,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AI不会抢走你的‘饭碗’,但精通AI的人会。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成为掌握先进技术、跟得上时代步伐的外语人才。”施宇星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