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我国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商业运营已经满一周年。大邮轮国产化,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后,正在挑战“从一到二”的全新升级。新年伊始,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爱达·花城号”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当中。1月6日的《我与国家一起前行》,我们一起去长江口,感受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看中国造船业破浪前行。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副部长 韦胜圣:这个区域其实就是将来我们的阳台房,大家可以看到这边上我们的阳台和窗户都已经装好了,这边能看得到。
我国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爱达·花城号,即将于本月中旬全船贯通,预计2026年底将在广州的南沙港启航。
而我国第一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2024年元旦在上海商业首航,实现了国产大邮轮从无到有,从“从零到一”的突破。
大邮轮之大,体现在哪?拿“爱达·花城号”来说,相较于第一艘“爱达·魔都号”,总吨位增加0.64万吨,达到14.19万吨,总长增加17.4米,达341米,相当于法国埃菲尔铁塔横亘海面。客房数量增加19间达2144间,满载游客量5232人。
与其说大邮轮是一艘船,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支撑数千乘客极致体验的,是复杂精密的巨系统:一艘邮轮的零件数超2500万个,光是邮轮内部的电缆长度,就超过4600公里。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副部长 韦胜圣:其实我们一直比较形象地比喻,4600公里就是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犹如一个人的毛细血管,遍布全船各地。
摘取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韦胜圣,从首艘国产大邮轮的第一块钢板搭建开始,参与了两艘大邮轮的建造全过程。大学学习船体专业的他没想到,毕业后的20年里,能够亲眼见证,亲身经历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被我国一颗一颗摘取。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副部长 韦胜圣:我们最先攻克的是LNG船。我们辽宁舰、山东舰的服役,证明我们也掌握了航空母舰建造的能力。我们感觉到明显是国家的综合能力发展到一定实力的时候,我们也是水到渠成,去能够完成这种大型邮轮的建造。
从引进到跨越:先过数字化这一关
造出第一艘,还有第二艘。花城号是魔都号的升级版,但建造周期却缩短八个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为我们演示3D施工模型的王章建,是国产大邮轮设计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建造第一艘大邮轮时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被团队拿来,搭建起了一套3D施工模型,相当于在电脑里把大邮轮完整地再造一遍。这样,第二艘的建造者们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章建:其实设计这个工作,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一开始我们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后,后面我们知道它是什么,怎么做。
在设计首艘大邮轮之初,一个关于图纸的故事,让王章建至今难忘。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章建:当时我们应该是从意大利引进了这个船型平台,还有一套图纸,这个图纸当时是几个集装箱运过来的,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之后,但实际上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还是举步维艰的,比如这个空间里面,剧场里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地上有一个很大的结构箱体,用来干吗的,不知道,想把它删掉,不敢删,还得留着。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它原来是别的船型上面,船东运营方提出来,在这个地方要装一个地下的投射装置,我们到那个时间段才敢把它删掉。
技术攻坚:从按图索骥到建立自己的标准
从按图索骥,到一点点消化、吸收,设计研发团队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建立起自己的标准体系。比如,光是贯穿全船的管路,什么区域用什么材质,如何焊接得严丝合缝,就能梳理出2000多条规则。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章建:比如塑料的、聚丙烯的等等。我经过电器前,我只能用钢的或者不锈钢的,而且焊接的。那么你怎么样确保材质准确呢,我们1号邮轮(魔都号)在建造过程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2号邮轮(花城号)我们做了什么改进,我们把这个系统跟空间进行了规则的梳理,就光梳理的规则就有2000多种。
不管是“从零到一”的突破,还是“从一到二”的爬坡。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副部长 韦胜圣:我们整个游轮建造团队应该说顶住了压力,把一个点一个点的难点技术点去攻克。最多的时候有4000多人在船上同时工作,应该说大家的日夜奋战、共同协作,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突破“卡脖子”:搭建自主供应链
卡脖子的难关,除了技术,还有供应链。关于大邮轮供应链生态,有一个“1+100+1500”公式:1指1家总装厂,100指的是约100家分包商,共同为这艘船工作;它们背后,还分布着1500家左右的配套企业,提供各种原材料、设备、技术支持。供应链上的任何一环受制于人,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成果。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章建:整个邮轮之前也就只有欧洲的几家船厂能够建造,它的供应链基本上都在欧洲。这个零件如果全是进口,周期、成本都会不可控,那么我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一个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船舶业细分领域 中国企业跑出加速度
如今在船舶业配套的一些细分领域,不少中国企业正跑出加速度,从跟跑国际标准,到形成自己的标准,甚至引领标准。
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陶兴:锚链行业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1981年我们把它成功地从国外引进回来,我们在2017年成功制定了第一版的国际海工链条和连接件的标准。
合作共赢 中国造船业高质量惠及全球
伴随着大邮轮国产化和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的迅猛增长,一些老牌的外国企业也加速在中国本土化的步伐,全方位加深与中国的合作。
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船舶部总经理 杨奎:我们已经把我们的这个产业链,也逐步地有序地迁移到本地来了
瑞典阿法拉伐(中国)有限公司服务部经理 蒋震宇:不远的将来,研发可能也会移到中国地区来 。
初心未改:带老百姓看更美的风景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副部长 韦胜圣:我是参加了爱达·魔都号第一次的验证航行,我们当时很多这种员工家属,大家一起到这个船上。其实大家还是很感动的,因为很多人丈夫也好,或者妻子也好,或者孩子也好,都在这个船上,他们可能工作了五年,有的人甚至八年,很多年,不知道他们每天在忙什么,起早贪黑,突然有个产品呈现出来以后,很多人都为此感到非常骄傲。
截至今年1月1日,爱达·魔都号商业航行满一年,搭载超60万人次的国内外宾客,从上海往返日本韩国共84个航次。
新的一年,中国船接续扬帆启航,大邮轮团队的初心没有改变:那就是造出更多更漂亮的大邮轮,带着老百姓看更美的风景,也满载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央视短评】中国制造,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何摘下造船业“皇冠上最后一颗明珠”?中国团队给出了答案。大邮轮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平,从设计到生产,从零件到总装,涉及的技术和建造标准有数千份之多,这些反映的是中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和制造能力的大大提升。中国造的大邮轮其可贵之处还在于,产业链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延伸到了全世界,开门造大船,这是中国开放发展的生动诠释。这么来看,大邮轮建造者们更有理由骄傲。这是他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就像一艘大邮轮,已经驶过万重山,正努力驶向强国复兴的浩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