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要么彻底不让孩子用平板电脑,要么只能被迫放开了用。”近日,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张先生来电反映自己的苦恼——自家孩子上初二了,最近经常和家人为用不用未成年人模式而争吵,“他不想用,说未成年人模式下没有自己想看的内容;我们要求必须用,不用的话,网上的不良内容太多了,很容易被孩子看到”。
前几天,张先生发现孩子使用成人身份信息解除未成年人模式绕开监管使用平板电脑,追问得知是同学介绍网上买的成人身份信息。
“寒假马上就到了,我们白天上班也不可能老盯着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张先生说,真心希望有关部门或平台可以推出适合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模式。
如何让未成年人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 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未成年人模式我坚决不想用,比如我喜欢看××短视频,未成年人模式下,里面尽是些很幼稚的视频,估计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小朋友才会喜欢看。”来自浙江宁波的初二学生小张对《法治日报》记者说,“我已经上初中了,很多App打开未成年人模式后,里面的内容根本无法让我提起兴趣。”
小张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很多未成年人上网时都不愿意使用未成年人模式,不少家长为此忧心忡忡,也引发了不少争执。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用户会通过各种手段绕开监管,使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
受访专家指出,未成年人模式的普及需监管部门、平台、家庭和学校四方协同发力。平台应当承担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为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打造适宜的专属内容池,并给予创作者流量支持;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推动未成年人模式有效普及,更好地服务青少年成长。
内容低幼 功能简配
近年来,互联网逐渐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模式孕育而生,旨在为青少年营造健康、适宜的网络环境。限制使用时长、筛选内容等功能成为其核心亮点。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很多孩子不认同、不喜欢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不少受访家长也表示,未成年人模式下,平台提供的功能、内容都太少了。
来自天津的初中生小孙在手机上熟练地打开某短视频App,进入未成年人模式,“你看,里面都是些儿歌、低龄动画以及基础的识字算术课程等,这些动画片我小时候就看过了;里面根本没有我感兴趣的动画片和科技知识、文化历史等内容的讲解”,她对记者说,“启用未成年人模式后,搜索功能没了,只能推荐什么看什么”。
“我家孩子上小学高年级了,阅读能力已经有了一定提升,但在未成年人模式里根本找不到适合他年龄段的经典文学作品或者科普读物。不仅孩子觉得,我作为家长都觉得里面的作品太幼稚了,不愿意使用这个模式。”河北学生家长刘先生无奈地说道,他打开一款知名的在线阅读App,在未成年人模式下,里面的书籍大多是简单的童话故事和低阶绘本。
受访专家认为,大量低幼内容使得许多青少年很快便对未成年人模式失去了兴趣,转而寻求其他方式浏览网络信息,导致未成年人模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青少年难以在网络中获取与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相匹配的知识,阻碍了他们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提升。
来自山东的家长李女士说,有些App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后功能“缩水”,无法查看之前为孩子关注的信息和收藏的内容,而且推荐的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孩子不愿意用。
还有受访家长提出,虽然一些平台在未成年人模式上下了一定功夫,对内容筛选作出了改进,提供教育知识、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适合青少年的优质信息,但不分年龄段,6岁和16岁看的都是同一版本,加上没有弹幕、分享、投稿等功能,也很难吸引未成年人使用。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根据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模式应该分级分类。例如未成年人年龄达到7周岁时,推荐内容就应该含有通识教育。但是由于内容分级需要算法跟进还有推荐内容时效性等问题,完全做到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因此大多数平台因为成本等问题而未按照规定实施。
漏洞百出 绕开监管
“孩子用××搜索App搜动画电影,结果排在前面的链接点进去却是黄色网站。”来自天津的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孩子经常使用一款搜索App搜资料,App首页时常推送一些涉暴力、擦边等不良视频内容,有一次竟然搜到了黄色网站,他立即想给该App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但怎么找也没找到这一模式。
除此之外,多位受访家长反映,在使用一些App的未成年人模式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有的开启了该模式,平台推送的内容中仍然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内容,比如暴力、擦边等;有的App可以随意切换成人模式和未成年人模式,而不需要进行身份验证。
根据受访家长指引,记者测试了某款社交App,在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后,使用者可以一键切换账号,而切换后的账号认证信息如果是成年人,则不再自动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据公开报道,不久前,江苏的张女士发现,她9岁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每天大量时间都花在了各种游戏上,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张女士查看手机发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孩子租用网络游戏账号花费竟有2000余元。
防沉迷规定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为何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受到限制?经追问,张女士得知,孩子租了一些游戏账号,这样他就能规避防沉迷系统限制,想玩多长时间就玩多长时间。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有一些未成年人在网上购买成人账号,以此绕开未成年人模式。“在网上可以轻易购买到成年人信息认证的账号。即便有些App已经进一步升级,但是还有许多App可以通过重新下载、断网、换账号等操作来破解未成年人模式。”来自山东的初中生小钱告诉记者。
就未成年人模式出现的问题,上海诚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大成律师认为,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模式不具有强制性,系由用户自主选择适用,很多App的未成年人模式仅需简单的认证即可破解;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模式下,一些App缺乏趣味性,没有建立青少年专属内容版块,而仅仅对App的部分内容进行简单删减,导致很多青少年不愿用未成年人模式,想方设法绕过监管。
优化内容 强制推行
受访家长普遍表示希望能够优化改进未成年人模式。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提到,移动智能终端应当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时长管理服务。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为未成年人打造专属内容池,方便未成年人获取丰富、健康、有益的信息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推荐适龄优质内容。
目前,已有短视频平台积极响应,针对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采取强制进入未成年人模式且禁止自行退出的机制。在视频内容方面,未成年人模式可以选择不同年龄,从而根据不同年龄的接受程度推送不同的视频内容。且该平台保留了搜索功能,使用者可以有目的地在未成年人模式提供的图片、视频里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
在张大成看来,要想更加完善和更有效地推广未成年人模式,在技术方面,应进一步推行人脸识别验证功能,确保只有家长(监护人)可以更改或退出未成年人模式。
“未成年人模式的普及需多方协同发力。建议政府将未成年人模式作为法律强制义务,强制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产品运营商提供该模式,并加强监管,确保有效运行。学校和家长应引导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督促青少年正确使用未成年人模式。”张大成说。
在内容方面,朱巍认为,现在适合儿童看的内容较少并非内容审查制度的严格,而是现在专门制作未成年人内容的人和公司比较少,创作出来的优质内容更少,导致很多视频、图片等内容可能符合未成年人模式要求,但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目前的流量池往往偏向于能否兑现、赚钱,而忽略了对未成年人内容的供给。这种情况下,即使平台进行分级分类,也没有足够的内容供给而导致无法有效推广未成年人模式。”朱巍提议,平台应该给予未成年人内容创作者流量支持,让内容创作者受到实质性帮助,生产出更多孩子愿意看的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