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傲多
□ 本报通讯员 古笑言 罗礼琴
专业性强、信息不对称、诉赔金额高、冲突易激化,一直以来,医疗纠纷是矛盾纠纷化解中最让人“头疼”的难题之一。但在四川省眉山市,有让群众满意的放心的医疗纠纷化解“攻略”:不收当事人一分钱,也不花政府一分钱,还有法官把关,可申请司法确认,一站式调解、评估、理赔,调解完成后一周就能拿到赔偿。
这套神奇的“攻略”就是医疗纠纷“保调赔防诉”预防化解机制,其于2023年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依靠该机制,2020年—2024年,连续4年眉山市80%以上的医疗纠纷实现就地就近化解。
专业调解司法保障
“我家孩子才16岁,本来一点小伤,治了两个月,治成了陈旧性骨折!说不定影响他一辈子。医院说治疗有瑕疵,但不说赔偿。”一起医疗纠纷诉至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人民法院,当事人小周的父母格外激动。
小周是一名中学生,在一次运动中肘关节意外受伤,前往某医院治疗。此后两个月,小周感觉伤情未好转,但医生并未调整治疗方案。最后一次复诊时,DR(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显示为“左肱骨内髁骨折,可见拆片分离”,但医院给小周出具了“现已基本愈合”的病情证明。
此后,小周的伤处仍一直疼痛,父母又带他到省骨科医院,伤情被诊断为“肱骨内上髁陈旧性骨折;鹰嘴骨折;骨折病”。
摸清情况后,综合考虑案件的专业性和小周父母的急迫心情,法院将案件委派给专业调解组织——眉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眉山市医调委)洪雅工作站进行调解。
“这样的纠纷我们医调委有丰富的经验。”工作站迅速召集专业调解员、医学专家、法学专家、保险公司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认为,医院出诊及复诊均存在过错,导致了小周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医院承担主要责任,参与度为70%—80%。
因为小周病情可能导致伤残,涉及伤残赔偿金和后续治疗费等问题,调解员联络法院进行指导。洪雅县法院法官王雪梅到工作站与调解员讨论案情,为小周的案件“对症下药”:第一步,告知医患双方专家评估的结果;第二步,建议小周进行伤残等级鉴定;最后,商定赔偿事宜。
鉴定结果出来后,在法院、医调委的共同努力下,小周与医院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
“我们完全不懂医,开始很担心。调解很专业,把责任分得清清楚楚,医院也认账。现在赔偿拿到了,娃儿的手也在好转,太感谢了!”拿到赔偿款后,小周父母带着一面“公正高效、为民解忧”的锦旗,特别向法院和眉山市医调委致谢。小周一家的烦心事终于顺利解决了。
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眉山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多元解纷“眉山实践”在专业调解领域不断探索深耕。
2020年以来,眉山持续巩固深化医疗纠纷“保调赔防诉”预防化解机制,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专业调解、司法保障的全过程一站式医疗纠纷化解模式。
推进机制良性运行
“从孩子出生查出病开始,我就一直在找医院讨要说法,一直没有结果。这事没完。”
十多年前,刘冉(化名)在医院生下的婴儿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疾病。刘冉认为孕检流于形式,要求医院承担相应责任。随后,刘冉带着孩子九级伤残的司法鉴定报告,将医院诉至眉山市仁寿县人民法院。法院将案件委派至眉山市医调委。
时间久远,就医环境、产检规定都有了变化,新机制能不能化解“陈”问题?
案件调解员组织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开展专业医学评估,特别就孕检、产检情况进行评估,并出具专业报告,明确医院确实存在疏漏,检查流于形式。以此为基础,调解员数次与双方沟通,开展“背靠背”调解。法院派出法官指导,共同确定调解方案。
“事情理清楚责任划明了,我的事终于有了个说法。”刘冉积压多年的情绪得以缓和,调解有了转机。两个月后,这起十多年的纠纷顺利调解。医院支付给刘冉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特殊护理费、精神抚慰金等合计近36万元。
群众良好的解纷体验,正是眉山“保调赔防诉”机制良性运行的缩影。
眉山市委政法委、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联合,在全市推进保调结合的医疗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市场化引入保险经纪公司,组建医疗责任险共保体,发起设立眉山市医调委。
“我们调解纠纷不收当事人一分钱,也不花政府一分钱。”眉山市医调委主任杨德荣介绍,医调委在医患双方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沟通、和谐对话的桥梁。
杨德荣曾干了几十年医政医管工作,丰富的经验让他在调解医疗纠纷时很快能找到切入口和突破口。像他这样的行家里手,医调委共有10名。在评估时,医调委还有专业的医学专家库和法学专家库。
医调委专门的办公场所,涵盖了法官联络、警务、评估、调解、保险理赔等功能。只需进一道门,医患双方就能一站式解决纠纷。而法院承担着“让医患双方信得过、让纠纷化解效力保得牢”的重要角色。对于医患双方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法院运用司法确认等方式及时固定协议效力。眉山两级法院在医调委设立法官联络点和巡回审判庭,及时指导纠纷化解,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医疗纠纷进行巡回审判。
源头减少医疗纠纷
56岁的周女士因脑卒中到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前一天,医生与患者家属就“基底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成形术”进行术前谈话,眉山市医调委工作人员全程见证并录音录像。
谈话结束后,工作人员又就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后遗症等问题,向周女士及家属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了解情况后,儿子为周女士购买了手术意外险。
术后,周女士发生了左侧偏瘫的并发症,第三天也无明显好转。
“老师,咋个办,医生说尽力了,但我妈现在一边身体动不了。”面对焦虑的家属,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帮助从专业角度复盘手术和后续治疗情况,分析医院已采取了该有的应对措施,并告知此前买的意外险能够理赔。
了解情况后,周女士与家属对当前的病情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未与医院和医生发生纠纷。
“有时患者和家属不了解手术风险,对我们医生也不信任,一些无理‘医闹’对医疗秩序、医疗环境伤害很大。有第三方见证,患者有了信任依托,纠纷自然少了。”术前见证制度不仅让患者放心,也得到医院的支持。
防患于未然。2023年起,眉山市医调委在“重大、疑难、复杂”的三、四级手术前,派工作人员作为第三方介入术前医患谈话,见证谈话内容,避免因患方对风险的不了解引发医疗纠纷。
谈起这项工作,杨德荣表示非常有成就感。两年来,眉山市医调委共开展术前谈话第三方见证5010场次,经见证的手术均未发生医疗纠纷。
近年来,眉山医疗纠纷同比下降40%以上,拉横幅、设灵堂等“医闹”行为彻底销声匿迹,群众就医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于“保调赔防诉”机制,这句老话正是最好的诠释。成立以来,医调委共收到当事人送的锦旗45面,其中还有医患双方同时送的锦旗。
一个个纠纷化解,汇成一组组数据,最能直观感受“保调赔防诉”机制中,每一个“字”背后的意义:
保—-40亿元。全市医疗机构统一参保,公立医疗机构参保率达99%,总体参保率76.57%,为全市675家医疗机构提供超过40亿元风险保障;
调—-84.77%。截至2024年10月,医调委共登记受理医疗纠纷408件,调解成功345件,调解成功率84.56%。其中涉及患者死亡的案例127件,现场转移医疗纠纷186次;
赔—-4667万元。以调解结果为依据,保险公司按规定时限足额快速理赔,已累计支付理赔 4667余万元;
防—-40%。医调委向医院发出风险提示函250份,开展术前谈话第三方见证5010场次,举办医疗风险防范培训46场8696人次,全市医疗纠纷与机制运行前同比下降40%以上;
诉—-19件。眉山法院常态化联络指导工作170余次,委托委派医调委调解纠纷49件,进行司法确认40件,巡回医疗纠纷审判典型案件4次,2024年诉至法院的医疗纠纷仅19件。
“专业性强、案情复杂、审理时间较长的医疗纠纷通过诉前调解解决,达到纠纷源头治理的效果。诉调对接,让纠纷化解不但高效快捷,而且经得起司法检验。”眉山市诉调对接中心主任刘正国介绍,眉山法院还在探索推进金融、物业等领域的专业调解,让多元解纷“眉山实践”在各行各业释放更多能量。